国庆黄金周去了一趟南岳。那是个佛道圣地。道观、佛寺罗列山中,因为时间有限,没有走完。去瞻仰了一下南岳大庙,算是把南岳的各路神仙菩萨参遍了。
上山是在第二天一早。先乘车后坐缆车。快到南天门,便没有代步工具了,只得一路走去。因没有长途跋涉,所以劲头还很足,而且已经可以望见祝融峰顶的圣帝庙了。
回望山下,身处茫茫云海间。一路的参松翠柏,一路的薄云晓雾,让人有一种身在仙乡的感觉,只是身边多了许多游客、车辆,倒失了许多雅致。
正行间,忽听得后面响起了嘹亮的歌声。回头看时,却是一队进香的香客,头上披着黑巾,身上扎着黄色的香客围兜。领头一个老妇人捧着个插着香头的碗。这一列人摸约有二三十人,年老的居多,也有些年青的,还有几个被牵在手里的孩子。他们有的手上还提着米袋、水壶。他们唱着韵味十足的调子,因为是方言,不甚听得明白,大约是颂神咏佛的意思。
大家忙给他们让路。他们就那样从我们身边过去了,没有一点表情,只有喃喃的唱喏。
我们一路爬山,那是极陡的石梯,刚容两路人并行,一路人上去,一路人下来。到了稍开阔的地方,便有卖纪念品和食品的。爬到南天门,又见了那一群朝圣者,齐齐跪在牌坊前,唱一通便一叩首,也不知道唱了多久,我们看得烦了,想走了,却见那为头的“香主”用两个角状的物件打起卦来。打出了他们想要的卦相,便立起身来继续前行。到了狮子岭,我们已累得不行了,便找了地方休息。已经有很多人在这了,要找个背阴且干净的地方并不容易。
休息了总有半个小时,等我们上到天王殿时,却发现那一群朝圣的人已经跪在殿中祷告了。仍然是那样极有韵律但又让人听不懂的词语。我们参观完天王殿,他们仍在那顶礼膜拜。
等到我们登上祝融峰,参观完南岳圣帝庙,开始下山时,在那山道上又遇见了他们。他们的礼数更殷勤了,已经是九步一拜了。我们没有跟过去看,但在我心里已经有很大震撼了。
向山下望去,太阳已出来了,山间仍蒸着一层薄薄的雾。那些高耸的松柏看起来很像动画片里的尖头蘑菇,小路在它们中间缠绕。除了这一条道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和车辆,茫茫南岳是再静寂不过了。那山下丝带般的小路上没有一辆车,山民们棋格似的菜畦上没有一个人。我们却在已经很拥挤的进山公路上盘桓,一会儿从车的夹缝里穿行,一会儿在路边干爽的水沟里行进。
尽管下山比上山容易,但回到狮子岭,我们还是感到很累,又要少事休憩。再回头看那一队朝圣的人,已消失在山的拐角处了,那梵呗清音般的呤唱也只在脑海里回响。
身边的汽车开始烦躁的鸣笛,上山的和下山的游客说着不同的方言,吵吵嚷嚷。他们从山下潮水般涌上来,又从山上清泉般淌下来。我不禁自问,他们上来做什么?
观景吗?名山大川多的是,而且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对景色很高的鉴赏。只是对着几块碑,几行字,摆几个POSE,照个相便走掉了。在南岳飞来石那就聚集了很多的留影者,为了拍照,还有个工作人员专门守在那让人排队。有个北方的妇女,因为一个年青人插队先站到了大石边,而焦急的争辩:我们排了队的,现在轮到我们了。
求福、求财吗?很多人都提了香炮,是准备到南岳大帝前焚祷的。但总让人觉得是在敷衍,因为大多数能来南岳观光的多半是衣食无忧者,其中还有很多宝马、奥迪的所有者。
我又想起那一群朝圣者。他们的神情,他们的衣着,不难看出,他们原本就是为求福、求财而来。但却并不鄙俗,一举一动都那么虔诚,充满了对他们心中神的恭敬和期待。抛却世界观不谈,他们才真是这方土地上所有神众的知音。他们尊敬着这里,他们感戴着这里,他们宠幸着这里。他们目不旁视,不为观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方更为洁净的世界。那里只有虔诚,只有圣洁,没有虚伪,没有侥幸。
我们都是这里的过客,只有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我们的圣地又在哪里?又需要怎样的恭谨和虔诚去对待呢?
也许有一天,我们回望人生长路时,是为自己过客般的匆匆而懊悔呢,还是为自己朝圣的艰辛而自豪呢?
[编辑:李石]
作者:唐三伏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