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张家界是一幅美丽的画,永州是一部博大的书。”这是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站在永州市东安县舜皇山之巅由衷发出的感慨。
永州,原名零陵,是中国三十四个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永州,有大小两说。大永州即原来的零陵地区,1996年改为今天的地级永州市,下辖二区九县;小永州,指原来的县级永州市,它是1982年从原零陵县区域中划出来的,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改为今天的芝山区。
我出生在永州古城的潇水南岸,无论套用哪种说法,我都是地地道道的永州人。生于斯,长于斯,我感到万分荣幸。我自幼爱好阅读和创作,所以我一直以忠实读者的心态来阅读永州。我漫步在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街市,行走在阡陌蜿蜒泥土芬芳的乡间,攀登上永州之野的无数座山峰,与同伴嬉戏在清澈如镜的大小河流。我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悟……永州这本书真的太博大了!我阅读了三十四年,即便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到如今也只读了些许篇章。我想,任何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将永州这本书读完读透。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与一个地方一个地区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渺小太短暂了!
尽管如此,在每天的阅读中,我常常有些或大或小的感动,甚至热泪盈眶,就像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
到目前为止,我所读到的永州最古老的篇章除了芝山区黄田铺的石棚,就是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那个名叫玉蟾岩的地方了。其实,玉蟾岩在1999年之前还是叫麻怪岩、蛤蟆岩,因为它是一座并不高并不起眼的石山,形似一只张嘴的青蛙,零陵、道县一带的方言将青蛙叫麻怪或蛤蟆,所以有了这样通俗的称号。
历史有如一辆驶出隧洞的列车,它的背后深不可测。世时代代生活在麻怪岩附近的农民万万没想到,这个状似蛤蟆张嘴的岩洞,居然噙着万年前的原始谷粒和原始陶片。
1993年11月和12月,考古专家多次钻进这张凝固着的青蛙之嘴,在岩洞里分多次发掘出4粒12000年前的水稻壳和一些14000年前的陶片、陶釜。这次考古发现震惊全世界,它不仅超越了印度拥有4000年悠久稻作文化的神话,而且还令稻作农业云南山地起源说、华南(岭南)起源说、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黯然失色。
更令人振奋和惊奇的是,万年前的古种和陶片的出土,还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起源。由此可以推定,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再是传统教科书上所说的上下五千年,应该是上下一万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黄河流域,而是永州之野的道县。
因为有了考古学家的涉足和这惊世的发现,麻怪岩也就被改名为玉蟾岩了。玉蟾,不仅保留了原来的形似,而且更赋予了岩洞的灵气、动感与文雅。
1998年3月17日至22日,在东京召开的“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国考古学家袁家荣的论文《湖南道县玉蟾岩1万年以前的稻谷和陶器》征服了全世界。2002年9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上,没有任何人对湖南社科院课题组提出的“中华文明永州最早说”提出异议。
站在玉蟾岩前,沐浴着从岩洞内闪射出的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倾听洞内那14000年前的原始陶片凌空破碎时发出的脆响,我心里感慨万千。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炎帝神农氏所代表的农耕文化、黄帝轩辕氏所代表的政体文化,都始源于他们所生存的远古年代,距今约5000年。无论炎帝还是黄帝,他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原始部落首领。至于传播耕作技术的炎帝,很可能仅仅是发明了一种驯化改良稻种或提高粮食单产的原始先进技术,他觉得对人们有益,所以不辞辛苦到处传播。当他跋涉到道县麻怪岩一带时,心中也许充满了对前人的尊敬与感激。
传说中由仓颉发明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以及最早史书的产生与形成,都只有五千年左右。在那之前,地球上许多地方早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在漫长的进化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原始的文明与文化。今天,人们是以语言和文字来界定文明和文化的标准的,这只不过是人们习以为常普遍认可的形式。其实,人们未认可,并不表示这些文明与文化不存在。比如这麻怪岩附近一定还存在万年以前人类从事耕作和烧制陶器的遗址,只是这些东西没有文字记载(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加上地壳运动地势变迁,现在的人难以找到和确认而已。
残缺之美,才是真美、大美。无论对艺术,还是对历史。未知是无限的,历史就像我们脚下的土,是一粒一粒一层一层积累起来的,任何人都挖不完,都看不到它的全貌。
或许,这就是麻怪岩的魅力、永州的魅力、历史的魅力。
作者:洋中鱼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