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连着山的山沟里生活了几十年,还从来没有见过海。今天风尘仆仆地来到北戴河,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与朋友一起去看海。
北戴河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只有二三万人,原来是个小渔村。短短的几个小时,我们就走完了古韵悠悠的明长城、高大雄伟的天下第一关,来到鸽子窝公园,爬上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临海悬崖上的一块巨石,在形似雄鹰屹立的这块巨顶端修建的这座凉亭,就叫鹰角亭。
鹰角亭是北戴河的一个高点,亭的东方可以看到海上的景观。作为一名来自山区的山里人,第一次面朝大海,显得很激动,远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艘等待装货远航的大轮船。我喜欢远眺高山,感觉人生就是大山里的一片树叶,站在鹰角亭上远望大海,我又感觉人身无非沧海一粟。
亭的西面可以俯视北戴河城区,没有几十层的高层建筑,都是一些四五层的欧式建筑。红瓦、绿树、素墙、蓝天、金沙的整体面貌与美丽的海滨自然风光融合在了一起。导游说;北戴河不准建高层建筑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上面有规定,为了首长的安全,不准建高层建筑,以防狙击手。二是防止高层建筑阻挡了海风,所以,这里的最高建筑只有十三层。三是怕高层建筑影响原来的天际线轮廓和城市全景面貌。
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北戴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清末民初,一些西方的传教士和国内的富商官员在这里建造了大量的西洋别墅,而且,这些建筑大都选在地势好、视野开阔、能俯瞰大海的地方。
解放后,中央党政军机关暑期都会来北戴河办公。提起北戴河,人们的第一印象这里是中央机关的"夏宫"。由于这里中央部办委的休疗养院太多,导致北戴河的旅游资源长时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变得孤芳自赏。近年来,中央打破这个惯例,不再来北戴河避暑。
登上一艘能够装下一千名游客的大船,我们驶上无边的大海,安静壮美的大海震撼了看惯大山的我。蓝蓝的,清清的,没有过多的修饰,纯朴如当地的村民。仲夏的蓝天空澄,白云悠远,大海的包容直收眼底。我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大海,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种特别的美感。真想在这大海上多呆一会儿,多呼吸一些海上的空气。就像在双牌时春天的那些清晨,一出门,就特别喜欢大口大口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喜欢那种清澈的味道。
出海归来,早已按奈不住激动地心情,赤足踩在七月的沙滩上,和大海零距离的接触。我脱下鞋子,踏着海浪,感觉爽爽的,忍不住用手蘸了一滴海水放入口中,细细地品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咸。蓝阴阴的海水翻着白浪,浩浩荡荡地从不知多远的地方涌来,又自顾退往不知多远的地方去。忽然想起一句话--你说我是一片海,承载着太多的苦难和沧桑。其实,我只是一首诗,心酸分段,悲伤成行。
不知为什么,蓝色总会给我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蓝天和大海之间,在海边游玩的每个人都象是蓝色的精灵,自由自在,随即而来;无拘无束,悠然而往。最美妙的感觉,莫不如幻想自己是一只飞鸟,遨游在天海之间,飞翔不止。当然,还有泰戈尔的那句诗--天空没有痕迹,而我已飞过。也许,旅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走着走着,就走丢了,然后把自己也忘记了。
朋友邀请我晚上一起去看海滨小城的夜景,吃吃海鲜,因为头天晚上才从长沙走赶到北京,早上又从北京赶到北戴河实在太疲劳了,吃了晚饭,我只想舒舒服服地睡一觉。
作者:汤汉梧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