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然而,我心中的阳明山除却“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厚重的佛文化,更是因山花而灵动,因杜鹃而牵魂。
阳明山距双牌县城还是有些距离的,所以即便是一直在阳明山下成长,却也没有去过几次。然而就是那仅有的两次与阳明的接触,却足以让我动心不已,感触颇多。
第一次登上阳明山还是幼时的事了,四五岁的年纪,对阳明山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佛教氛围还真是印象极少,倒是那一簇簇一树树一片片一山山的红让我饶有兴致。本着孩童的天真浪漫,我在花海中穿梭,欢呼,雀跃,粘得满身泥也罢,被花枝挂破衣角也罢,那被杜鹃花燃起的热情,待到离开阳明山许久后才慢慢褪去。
儿时一见,阳明山便深深印在脑海中了。每到五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想起那些个绽放在山间的精灵。于是,择一个晴朗的五月天,我再次踏上了寻觅之路。
盘山公路在山峦间环绕,像是在为见到杜鹃花海之前设下的一个大考题。车还在山路上行驶着,就可渐渐看到些稀稀落落的绽放了的杜鹃。半山腰上有个小村落,村里的人大多在贩卖香烛等佛前祭祀品,沿着公路一直走,香烛的气味也把佛家的气息熏染得越发浓郁,于是,无论是上山拜佛的香客们,还是冲着花儿去的游人,都会停下脚步来买上几副香烛,才又继续往山上驶去。
五月的花海果真迷人,前来游览的人也比平日里多了许多。阳明山不算巍峨,千米以上的海拔却也为它酿造了不少好景致,春日里翠竹林立,夏日里瀑布成群,秋日里云雾萦绕,冬日里白雪皑皑,然而我却相信,大多数人都与我一样,最为它五月阳明杜鹃花海的气势所折服。车在万寿寺前停下,踏着万千善男信女的步伐,我们也一同去寺里进香。寺前有一口古井,井沿上还横放着一把木瓢,香客们上完香出来,便会用那木瓢舀上一湾清凉的井水喝下,传说这井水可保佑凡人平安长寿,我却认为大概是这里的井水有着活佛的庇佑和虔诚信仰的熏陶,再加上铺天盖地的杜鹃花的装饰,才得落此美名吧。
出了万寿寺之后,沿着路一直往山上走,才算真正开始了觅花之旅,花海之行。山花从脚下开始盛情地铺开,一朵接着一朵,一簇连着一簇,连绵起伏地往山顶上蔓延,丝毫都看不出来要在哪一处停止。这里的山花有粉色,有玫瑰色,有黄色,有白色,有蓝色,有紫色……一朵朵娇羞可爱的面容,叫人看了不免心生怜惜。然而,最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阳明山的红杜鹃。杜鹃煞是茂盛,紧凑得差点不给人留下个歇脚的地方,花儿们大多朝着向阳的方向,淡淡暖暖的阳光洒下来,倒也为这片花海频增了不少姿色。
五月初正是阳明杜鹃最为灿烂的时候,别看它每一朵薄薄的五片花瓣柔弱的很,在这时节里一齐盛放却是颇为震撼,大片大片的红铺天盖地而来,暖暖的色调把整个山坡整片山脉满眼山峦都映得通红,也难怪杜鹃又被称为“映山红”了。要是说这阳明杜鹃花海远看是震撼,那么近观则堪称深深的感动。不是所有的花都选择在同一时间绽放,那些背着阳光的花骨朵似乎还不愿就这样把自己展露在太阳底下,扭扭捏捏好不娇嗔;有些略开了些的,像是鼓足了好大勇气想要看看这个百花齐放的晚春;也有些早早就开了花,被山风一阵阵地吹着,竟开始耷拉着脑袋;要说好看,还是那开全了的最是美丽,红色的花边缀上些绿色的枝叶,再镀上些金色的春意,煞是动人心弦。于是,愈是动人心弦,就愈是引人驻足。一路攀爬,一路惊喜。本以为这漫山遍野已全然成了杜鹃的家,却在成堆的花中央发现了好多闪动的身影。我不禁“噗嗤”笑出声来,哦,是蜜蜂。看来,这些机灵的小家伙也爱上这里了吧。
上山的路是层层递进的阶梯,越往上爬,越是觉得乏,可是越是接近山顶的花儿就越是像约好了似的开得更灿烂。于是,想登上山顶的人也越发的多。古稀的老人,活泼的孩童,和气的妇人,年轻的学生,热情的少年……本是一座栖在深处的山,本是一座静逸沉睡的山,也被这花的热情给推向了世人面前,也正是人们对这满山杜鹃毫不掩饰的喜爱,才让这些花开得更为尽兴,更为壮阔。
一路说笑,一路发现,我们在花的簇拥中是登上了山顶。阳明山主峰高达1600余米,站在山顶上,顿时觉得万千河山尽收眼底,花海,云海,山海,竹海,林海,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依我看来,这五月天里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景致也不过如此了。此时闭上双眼,细细体会着从远处吹来的带着花木清新味道的风,才会顿时领悟到为何阳明之景会引来众多文人骚客,才会顿时明白那句“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奥妙。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苏轼心中,秋末冬初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而在我看来,最为动人的却是置身阳明杜鹃花海中的五月天。灯红酒绿的城市叫人乏味,那么,不如挑上个晴朗暖春日,携二三挚友,一同踏上阳明山闻香赏花之旅,看岁月静好,看人间花开……(作者蒋佳原 系长沙理工大学大一学生)
[编辑:李 石]
作者:蒋佳原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