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产业是国家着力推动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旅游业是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此可见,二者的发展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杜家毫省长在今年年初《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重点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依托长沙后湖文化艺术园等文化产业基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如何实现杜家毫省长提出的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的目标,双牌县何家洞乡做了大胆探索。笔者今年6月深入此地做了调研,可谓既有收获也有疑惑。本文是笔者以双牌县何家洞乡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发展为例,浅析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和发展途径。
一、龙洞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的有机融合
(一)龙洞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天时地利
湖南惟楚文化产业集团公司觅得偏远山区何家洞乡倾力打造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绝非偶然。
---据考证远在明朝崇祯年间何家洞就称为"龙洞",直至清末才称为何家洞,1950年零陵县设立何家洞乡。该乡自古以来人民感受自然、创造艺术的历史氛围相当浓厚。当地人民家家户户修建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居,百姓的生活智慧集结了自然和审美的情趣。
----该乡位于双牌县西南部,北接零陵,南临道县,西与广西桂林市接壤,系两省(区)四县(区)九乡(镇、场)的交界之地,是我省唯一一个省级边界乡。该乡地理独特,山高林密,植被丰富;水系发达,水能充沛;群山林立,风能充足,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高山草场、竹木以及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
----该乡原生态的土地饱藏了大自然的精华,无论是满眼碧树翠竹,还是当地古朴民风、原生态的农耕生活方式,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千古之道,是人类文明返璞归真的终极归宿,更是人们心灵平和安详的栖息地。
----该乡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2011年荣获省级"生态优美乡镇"称号,2013年荣获湖南省"最具魅力乡镇"称号,入录"大美潇湘"十佳优美乡镇。历来享有"楠竹之乡"、"反季果蔬之乡"和"清洁能源之乡"的美誉。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化产业艺术园选择了这样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正是钟情于她的钟灵毓秀,更是青睐于她能激发出真善美的艺术灵感。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在这里可谓相辅相成,顺水推舟。
(二)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是题中应有之义
双牌县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是何家洞乡对接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化艺术产业集聚区--中国·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暨湖南惟楚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打造的文化艺术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项目平台。
1.从园区功能上看,龙洞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是题中应有之义。龙洞文化艺术园专注于原创画创作、艺术培训、艺术品展示交易、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高端人群原生态农家生活体验以及休闲旅游等同步发展,将在文化艺术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与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产生互动发展效应。
2.从园区建设上看,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之道。龙洞文化产业园区第一期已完工的工程包括高山美术馆、艺术家创作园、全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写生培训基地等三个项目。其中高山美术馆的建成将是我国唯一一家、世界第二家高山美术馆,工程完成后将有40名艺术家和800名艺术生入驻园区开展创作和写生培训活动,2014年度入驻人数将达到4000人次以上。为了配合龙洞文化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挖掘何家洞乡本土特色,为艺术家创作带来更多灵感,何家洞乡会在各村庄以及其风景优美的地方如磨子岭、千年鸟道等地广泛选址,给艺术家提供写生点,并就地开发民宿游。
3.从园区规划上看,实现了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的互动融合。第二期工程计划2014冬季启动建设,包括平顶山民俗文化园建设、沿河写生风光带建设、农耕文化园建设、茶文化园建设以及河道、水库、田园、道路的改造美化;平顶山民俗文化园房屋融合何家洞乡本土建筑所长,以古朴木质结构集群建设为主,是对外展示乡村农耕文化和体验民俗生活的平台,这本身就是生态旅游的有机构成部分。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区很好地将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融合起来,高山美术馆、艺术家创作园、全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写生培训基地是文化产业的载体,平顶山民俗文化园、农耕文化园建设、茶文化园是文化产业衍生的旅游业态。
园区建成营运后,将成为我省第一个在农村山区建设的最大的文化艺术产业园,也将成为我县乃至我市文化艺术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二、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两者平等借势的有效途径
融合互动是产业集成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助于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成互生共赢的多重效应。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在融合过程中,使生产要素的配置进一步优化,让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也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拓宽了,还能提高文化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围绕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引领何家洞乡生态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生态旅游,使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平等借势,发挥各自优势,有力推动双方的发展。
2、文化产业是生态旅游升级的助推产业。
我国旅游业目前处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时期,旅游活动的开展越来越突出文化性和体验性。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间,主要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现有旅游产品、产业机构进行调整、升级。现有观光型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各地景区的建设吸引力逐渐下降,亟需文化内涵进行扩充、丰富,增强吸引力。文化产业与之融合发展,增强了旅游业的吸引力,扩充了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品质。
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弱化了生态旅游的时限性。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是有着时限性的旅游模式。文化产业的融入,以原有观光资源为基础,整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有效弥补了旅游产品时限性的缺陷。
3、发挥本土优势的有力措施
何家洞乡远离主城,没有矿产,山多地少。"我们不像其他地区,工业不可以做就发展农业,农业不可以做就发展城市。"当地干部说,要把何家洞乡"经营"好,只有旅游一条路可以走。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最大地调动消费,促进再生产,最有效地为群众增收,快速培育经济发展的新支撑。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的入驻,将借助画家们的慧眼和手笔,使何家洞乡独特的自然、人文跃然纸上,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进入世界人们的视野。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的建立,必将吸引大量游客,带旺旅游人气,为何家洞乡生态旅游步入正轨打下基础。随着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一批优美的生态自然景观和一批优秀的民俗文化会走出深闺,展现风采,形成品牌。龙洞特有的磨子岭、九狮岭、雪山江、牛角湾、万亩竹海、原始次森林、空中梯田、林中绿湖、千年鸟道等都会凝聚为生态优势,仁厚、勤劳、好客、乐观、浪漫为特征的民俗民风都会凝聚为人文文化优势。由于优势凝聚而凸显价值,因为价值凸显人们会倍加珍惜,也会更加增强保护中开发和继承中发扬的自觉。因此何家洞乡在引入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之初,就看到了文化产业融合生态旅游、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三、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难点
1.泊来物种怎样对接本土优势?
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是外来引进项目,它的气质在何家洞乡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增添了艺术气息,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充分结合。但这里有两种文化共生,一种是泊来的艺术创作文化,一种是浑然天成的龙洞生态文化,即进贤江源头区域内的人们历史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因素构成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是一种与源头区域内的生态自然历史融合的文化积淀。龙洞生态文化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基础,文化创作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载体,呈现了龙洞生态文化。那么我们应该思考,艺术创作文化如何更好地与龙洞生态文化产生互动效应,当地怎么更好地发挥本土优势,进一步发扬本土传统文化,更好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对接呢?从而理清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将两种迥异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和谐共生的旅游文化产品。
2.阳春白雪如何滋养下里巴人?
旅游业的发展重在理"家产",清"思路",寻"卖点",找"市场",推"产品"。找准卖点,走向市场,推出产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共性。旅游市场面向大众消费群体,要路线亲民、产品亲民、价格亲民,而文化产业生产的是高雅艺术,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表,需要较高文化层次和艺术鉴赏力的知音来和,因而受众面比较狭窄。文化产业在走"高端路线"的同时,又要迎合旅游业"亲民"的特点,带来了另一个难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卖点在哪里?
3.如何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在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入驻何家洞乡以后,何家洞乡要发展旅游业,还面临着一大瓶颈。从双牌县中心通往何家洞乡的公路蜿蜒崎岖,要翻过几座高山,当地老百姓形象地把这36弯山路称为"鹅翅杆"。当前不便利的交通如何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呢?何家洞乡境内的各景点之间也缺乏良好交通条件。要打破这一交通瓶颈,大力改善道路交通所需资金缺口大,单靠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投入。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为何家洞乡旅游发展搭建平台,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创新融资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力量融资,建设好通往各景区的公路。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栽好梧桐树,在市场推动下引来金凤凰。
四、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主导,推动融合。
作为新兴的产业战略,做好全面、科学规划十分必要,目标明确,克服盲目性,方能获得最佳成果。突出重点,近、中、远期的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争取短期见效应,中期出成果,长期大发展。加强领导,成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发办公室,规划、指导产业的开发和市场运作。
在融合发展中,要坚持打好"文化+旅游"两张牌。既要打好文化品牌,做好文化产业,形成支柱性产业;又要做好体验式旅游这篇文章,补充高端文化产业的"曲高和寡"。使何家洞乡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雅俗共赏,充分弥补文化产业受众面小的不足。其一是依托龙洞文化产业艺术园的特点,开发相关体验式旅游项目,如游客亲自绘画、学画、画像等,让游客融入其中,还高兴消费;其二,除了民宿游外,大力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开发要瞄准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充分发挥何家洞乡的乡土文化、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在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方面下功夫。何家洞乡优美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泥土气息浓郁的农耕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加工等,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亮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突出参与性,让游客体验农耕生活,参与民俗活动,观赏田园风光,带回劳动成果。乡村旅游还要突出休闲性,让游客放松身心、修身养性。乡村旅游设施要突出自然性,可多采用何家洞乡丰富的木头、竹材、石材等天然材料。
2.发挥市场作用,引领融合。
建立社会化运作机制。可以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盟机制,既发挥行政资源优势,又调动社会力量,增强人力、财力的投入,创造一种产业社会化联盟模式,共同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产业、大舞台、大市场。
3.开发乡土特色,促进融合。
结合何家洞乡本土文化建成四大产业链,将这四大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寻根旅游产业、产品;书画、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饮食原生态精品产业、产品,如将农家自产自销的腊肉、剁椒鱼、山野菜、腐乳、干笋等系列产品集中生产,精包装,提升档次;以"竹产品"为龙头的土特产业、产品,如开发根雕、竹扇、竹帘、竹画、旅游盆景等竹、木工艺品系列产品。
4.建设人才队伍,支撑融合。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服务,高水平的经营和管理,都需要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与旅游经济及规划设计方面的人才。现阶段何家洞乡文化旅游业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一方面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对文化与旅游人才的培育,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旅游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作者:佚名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