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唐俊:小康双牌风劲扬帆正当时

作者:唐俊 编辑:李庆石 2017-02-28 18:53:47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双牌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和“指挥棒”,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全县小康社会建设呈现出“来势看好,总体向上”的发展势头。

  一、全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概况

  统计监测显示,全县小康指标监测实现程度从2012年末的69.9%上升到2013年末的70.9%,再上升到2014年的79.3%。从各项指标来看,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刑事犯罪率、交通事故死亡率、火灾事故死亡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年报告发生数、城镇污水处理率、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20项指标实现程度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

  二、全县小康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全县全面建成小康进程情况来看,虽然双牌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呈健康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基础差、欠账多、消费弱仍是我县明显的短腿,产业弱、财政穷、投入难仍是我县最大的现实问题,我县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四化两型”的低端层次,攻坚克难任务艰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1、“三林”问题突出,林农生活艰难。双牌林地面积

  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林业相关产业增加值一直占全县GDP总量的35%以上,林业收入占到林农收入的80%以上。全县15个乡镇场基本是林区,共有144个林区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5%,林农人口14.81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3%,其中常居在林区的农村人口11.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林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十分困难、林农生活十分贫困、林区投入匮乏等问题相当严重。2014年,全县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9.3%,距目标相差15.3个百分点;全县人均存款为13148元,距全面小康的目标24000元相差10852元;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只有6.8%,距目标相差7.2个百分点。特别是林区、水淹区、边远山区的部分群众还比较贫困,增收渠道比较狭窄。实行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地方,林农所得补贴每年每亩仅为20元,部分林农因此返贫,“三林”问题已成为制约双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2、产业体系较弱,发展水平不高。“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工业一直是双牌经济发展的“短腿”,农业则是双牌经济发展的瓶颈,县内工业企业除了南岭民爆(南岭化工集团)、双牌水电站两家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以外,其余工业企业高能耗、高耗材特征突出,全县仅有34家规模企业,且大多为原料型、半成品型产品,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对双牌这样一个林业大县,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林木加工项目单一,能力薄弱,无大型林木加工企业,农林产品深加工率低,产业链条短,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产业优势。2014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38.9%,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仅为54.2%。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阳明山旅游淡旺季界限明显,客源市场不宽;县内流动人口少,商贸、房产、娱乐业等消费能力弱,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3、基础建设滞后,制约瓶颈明显。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成本往往是农区的几倍,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欠债近4亿元。目前,双牌交通瓶颈还没有完全破解,二广高速双牌县城连接线虽已全线贯通,但资金欠债达7000多万;207国道双牌至道县段工程正在推进,但需要我县负担的建设资金高达8000万元,全面竣工要在2015年底,双牌至零陵段一级路改造预计在2016年底通车,目前已成为全市最差的路段;西出广西的何东公路,因为资金等原因无法启动建设,至今还是断头路。全县195个行政村中还有5个自然村不通水泥路,林区便道建设滞后;水淹区、林区桥梁奇缺,横跨潇水的大小桥梁仅有3座,其中只有一座可通大型车辆,“看到屋,走到哭”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现有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灌溉能力差,防汛抗旱能力弱,维修建设任务重,全县林区尚有11个行政村0.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有3个自然村的35户96人没用上电,20多个村因线路老化,未实施农网升级改造等原因用电不正常,没有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三、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双牌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将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小康加速工程”计划,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2015年的我县全面小康工作能有一个大的突破。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要求推进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着力激活园区管理机制,继续按照简政放权、封闭运行的要求,把各项改革落实到位,切实增强园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135”工程,2年内建设2平方公里的创新创业产业园,新建2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引进3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加快园区项目建设,年内确保乐福地、塑料机械、傲创科技、华长源护栏等项目竣工投产。要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一乡一品,一片一特”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化布局,确保粮播面积23万亩以上、蔬菜种植10万亩。三年内,力争把我县建成真正的林业强县和全省的林下经济示范县。加快以阳明山旅游开发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以创建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面对接全市“古城名山”旅游开发战略,重点推进县城、阳明山、紫金山三大景区建设。

  2、拉长人民生活“短腿”。积极对接省市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张网”,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207国道改造,双牌至道县段确保今年10月份竣工通车,双牌至零陵段一级路改造10月份前必须重新开工。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突出抓好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新建和改建渠道60.6千米,改造机埠75千瓦,整修山塘11口,新建和改造河坝26座,新建机耕道路5条。加强病险水库建设改造,完成理家坪、五里牌、平福头等地3座一般小(Ⅰ)型水库和5座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建设21处集中供水工程,新解决全县所有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要在扶贫内容上有突破,扶贫的重点应放在产业扶贫上,在支撑产业建设上想办法、增投入,力争72个重点村2-3年内都有一个主打产业;做实“雨露计划”品牌,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技能培训,确保掌握一至两门的实用技术;大力推进社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特别要做好异地搬迁文章,整合移民、扶贫、国土、水利、农业开发等部门资金,把交通条件不便、生活条件恶劣、生产条件奇缺、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区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在一个小区里,在我县建设一个地质灾害、避险、移民等综合性搬迁的示范小区,打造我县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3、夯实社会发展基础。加大对民生事项的财政投入,大力提升民生福祉,坚决完成省定为民办实事任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加强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津补贴水平,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标准,努力提供社会就业水平。要建好公墓区、殡仪馆,加强养老服务,加大民政救助力度。要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工程,全面完成合格学校建设,着力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加快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格局;调整高中教育布局,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力争阳明学校年内招生,着力构筑既竞争又合作的办学格局。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抓紧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全面铺开公立医院改革。繁荣文化事业,抓好“欢乐潇湘”系列活动,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坦田村维修改造工程。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安全生产和综治维稳工作,积极推进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稳定民主法治态势。加快网格化建设,完善城区路牌、门牌,充实社区网格员,推进五里牌、尚仁里农村网格化建设试点,年内全面完成城区网格化建设任务。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3个社区社会救助和劳动服务保障平台,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强化信息化防控网络建设,在城区重要交通路口、关键节点新建一批监控视频点位,构筑无盲区视频监控体系。加强街面巡逻防控,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指挥调度,做到“白天见警徽、晚上见警灯”,增强公众安全感和幸福感。创新基层管理,做好并乡合村、社区合并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按照“属地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严格控制事故指标。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定期接访制度,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5、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不懈地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扎实推进“绿色双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严禁采伐阔叶林和水源林,坚决打好绿化裸露山体歼灭战,完成大苗造林4.2万株;启动后龙山城市公园建设,打造山水相连、动静呼应的生态景观。抓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强对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严厉打击电鱼毒鱼、非法采砂等破坏水生态的行为,全面禁止双牌水库大坝以上水面采砂作业,切实保护好潇水母亲河。全面推进第二批78个布点村以农村垃圾和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源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格执行节能节地节水和环境、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坚决淘汰“三高一低”产能,保护好双牌的青山绿地和碧水蓝天,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双牌县委副处级干部 唐俊)

 

作者:唐俊

编辑:李庆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