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的七月,我来到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的李达故居。
不久前,永州市国税局第九党支部与双牌县国税局第四党支部结成共建成对子,从思想共建、组织共抓、党员共管、阵地共创、活动共办、形象共树等六个方面,推动党建工作双向融合和优势互补。今天,两个党支部联合组织12名党员来到李达故居,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目的就是铭记党的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中国共产党十三位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字廷芳,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出生于油榨头村,1913年留学日本,1920年回国,同陈独秀等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任小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主编,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3年,因与陈独秀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发生争执,脱离中国共产党。此后在湖南大学任教,讲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武昌、上海、北京、湖南、广西等地各大学任教,继续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李达故居陈列室的展柜里,我看到1948年11月9日毛泽东主席写给李达同志的一封短信。
“鹤鸣兄: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正看着,讲解员走过来,见我好奇,给我讲起了这封短信的故事。
1948年,随着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节节胜利,在西柏坡的毛泽东主席通过地下党给正在湖南大学法学院任教的李达带上了这封信。
李达接信,自然明白毛泽东的意思,兴奋不已。
随后,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毛泽东又两次电示中共华南局护送李达去解放区。1949年4月16日深夜,李达在华南局的护送下,离开长沙去香港,然后乘英国的商船抵达天津,5月14日到达北平。在北平,李达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接待,毛泽东亲赴车站迎接,周恩来为李达的到来举行了欢迎晚会。
湖南和平解放后,李达被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他也是被中央人民政府最早任命的一批大学校长之一。1949年12月,李达又接到毛泽东的邀请,让他到中南海叙谈。在这次谈话中,李达郑重地提出了重新入党的请求。
那天,还有刘少奇、林伯渠、李维汉等老朋友在座。当着这些老朋友的面,李达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并检讨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过错。
对于李达的这一请求,毛泽东并不感到意外:“鹤鸣兄,你的为人我是了解的,你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我们也是知道的。你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创建中国共产党,你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即使是与陈独秀赌气,作出了离开共产党的决定后,你还是一直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这块阵地,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我在延安时,就读过你翻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你的专著《社会学大纲》,对我可有很大的影响哟!特别是你与湖南地下党组织一道,推进了湖南的和平解放,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对此,党是了解你的,人民也是不会轻易忘记你的。”
毛泽东的这一席话,对李达的一生做出了简洁而正确的评价,使得年近花甲的李达激动得热泪盈眶。
毛泽东接着又说:“鹤鸣兄,我了解你的过去,同意你重新入党,而且我将向党中央建议,你的入党问题直接由中央办理,不要候补期。当然,正式手续这还是要办的。这样吧,今天在座的几位,都是你的湖南老乡,与你都很熟悉,大家都尽一份力。少奇作你的入党介绍人。我,还有李维汉,对你当时的情况最了解,由我们俩来做你的历史见证人,大家说行不行?”
刘少奇、林伯渠等人都表示赞同。不久,李达正式履行了手续。由刘少奇介绍,毛泽东、李维汉、张庆孚等3人为历史见证人,党中央特别批准李达重新入党。后来,李达意味深长地说:“从此我"守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我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52年11月,李达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1966年8月2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76岁。他一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宣传马列,万人师表”的伟大形象,永载史册,辉煌家乡。2009年5月,李达故居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阳光下,默默地、轻轻地走出李达故居,面对故居门前那片池塘里高洁无暇的荷花,我想到;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状大的过程,从初创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创造了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作者:汤汉梧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