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双牌县麻江镇白水岭村利用其独有的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做大乡村旅游产业。2018年被定为双牌县乡村振兴试点村,试点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了生产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了旅游公厕1座,农田机耕道1100多米,硬化村内空地2000多平方米,进村小道500多米,景观沟300多米,沿路、沿河、沿村民房前屋后全面完成绿化,建设大型垃圾焚烧炉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40多盏,拆除危旧空心房23座,拆除废弃茅厕、猪牛羊圈26处,新建了高标准的多功能活动中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发展了集采摘、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千亩樱桃基地,300亩的珍稀中药材育苗基地,打造了白水岭土特产销售加工一条街;集体产业快速发展。村集体注册成立白水岭民俗风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重点开发白水岭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将土特产销售门面整体纳入公司化运作,每年发展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有计划的开发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分三期进行汉朝风格房屋立面改造,已完成一、二期29栋改造。以汉文化生活体验为主题,定期举办汉文化媒体推介会,开发原生态自然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
发展经济带来生活大改善
村民建房依规建设。邀请长沙维楚有限公司对白水岭村进行了全方位汉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规划通过了村“四议两公开”程序和麻江镇人代会决议,报经县规委会、县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已列进村规民约,村民建房依规有序,风貌统一,拆危拆旧率100%,无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和乱占耕地现象;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接入了网络主干线,全村的网络、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入户率99%以上,有线网络电线入户率达到100%,加大网格化管理,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站,极大地方便了全村广大群众接受外界信息;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寡老人开展了关爱活动。新建了村卫生室,新农合新农保参合参保率达到100%。
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乡风文明
全面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投入600多万元,新建公共厕所1座,户改厕90%以上,自来水到户覆盖100%,新建集办公、酒店、宾馆、医务、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楼2000多平方米,建设文体广场2000多平方米,小游园2处,自然生态公园1个;大力打造汉文化产业。通过举办汉文化礼乐演绎,推广汉朝礼仪,到白水岭村举办汉朝开笔礼、成人礼成为周边县区乡镇的生活体验之旅;创建活动取得新成绩。村里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卫生评比、五星之家评比,全村和谐稳定,民风正、治安好,从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实现了到县以上“零挂号”和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无聚众赌博和买卖地下六合彩情况,群众问卷满意率为100%。
整治环境扮靓村容村貌
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将环境卫生工作列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大力宣传讲卫生、爱卫生、护卫生理念,引导群众向文明、环保人、健康生产生活习惯转变。村里建设了大型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覆盖到户,聘请专职保洁员;加强新能源建设。村民生活以液化气为主,太阳能路灯、热水器在全村较为普及;全面绿化美化。围绕打造“中国汉文化第一村”目标,对全村各个地域进行改造美化,将统一汉风立面改造全部住房,按照空地成景、沿路成林、房前屋后成荫的要求种植香樟、桂花、银杏等大树种1000多株,种植花卉200多米。
创新管理保障建设效果
全面推行“一三五”村级治理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议事会、监督会三位一体,扎实践行岗位承诺、村干部值班和周例会、党员积分管理、为民服务代理、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入开展了“称砣工作法、树根工作法”,狠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党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账乡代管和财务监督制度,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在精准扶贫、农村低保评议过程中,实行民主商议,程序合理,及时公开,确保了在民主管理上,全面得以完善。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强,模范带头作用好,作风正、能力强、威望高,群众满意度达98%,连续五年荣获镇先进党支部。
作者:何有上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