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问禅】阳明问茶

作者:苏新红 编辑:李庆石 2018-12-17 16:18:35
时刻新闻
—分享—
【问禅】阳明问茶
  “千载阳明儒释道,万古黄江山药茶。”
 
  一种宁静中的张力,一种心灵里的膜拜,全然在我沉思的记忆之中。
 
  那青山虚谷里的寺庙,翠壁孤云,空寂道心生;那寺后的万寿泉,其声如磬,潭影空人心;那泉水煮茗的清虚,纯净飘逸,顿感其一股清凉……有道是:一方净土自庄严,正好安心养性;半壶禅茶皆妙相,固当礼佛参禅……
 
  初识其茶,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因陪永州诗词散人顺尧先生游阳明山,曾小住万寿寺边的“万寿山庄”。所谓“万寿泉”,就是万寿寺后大峨石下那一潭清泉。千年不竭,四季不涸;冬温夏凉,沁人心脾;水质清澈晶莹,光照鉴人;如琼浆玉液,诱人悦性,称“万寿泉”。如此甘露,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渲染,如:秀峰瑶池引水之故事,七祖禅师“万寿山通南岳衡山”之传说,故又称“神水”,“水乃茶之母”,无好水,何来茶之韵?神水沏茶,可谓双绝,正所谓“二美合碧瓯,殊胜馔群玉”。
 
  “万寿山庄”,言其旅舍,到不如说是一座一楼一底的民居。其建筑风姿绰约,依势就形。倚半山之间,座“木桥”之上,登山必经其堂口前的长廊,潺潺山溪从桥下匆匆流过。房前小溪碧波,屋后炊烟云岚。顺之天成,使人忘怀。难怪顺尧先生情不自禁吟诗其间。我也偷其闲,倚坐长廊,斜躺于美人靠。望,峰峦叠嶂,千岭万壑;听,幽谷溪流,泉涌磬声……真是“山静似太古,泉流如经年”。如沏上一杯青茶,与山水互为呼应,岂不美哉!
 
  当农妇水冲杯中,茶叶载浮载沉,一芽一叶,细细嫩嫩,真如春之精灵般在碧透的绿波中轻盈舞蹈,给人亲切、舒适、简单的感觉。绿色满杯,澄清晶莹,如诗中所言,漫江碧透。片刻后,汤色淡淡,香气淡淡,纯净无瑕,恬淡、质朴、飘逸。静下心来,似乎还可以听到茶韵的泠泠之音。浅酌一口,香气立刻在口腔、鼻腔、胸腔里荡开,身心安顿,可谓清、纯、甘、滑……顿时惊呼,好茶!问之,茶名?农妇言:“本地茶,称‘七祖禅茶”。一个“禅”字,道出了茶之品质。好茶、好水、好环境,妙矣。而我认为这里的茶之所以回甘美妙,最关键还是“万寿泉”的缘故。茶味即是水味,水味即是茶味。关健此地品茶,清幽僻世,人疏舍闲,好不悠然。乘兴拟一小诗:
 
  闲坐茅庐水缠绵,细看万寿寺中泉。
 
  清凉风过闻三昧,又得茶香上九天。
 
  顺尧先生阅其诗说:“茶是雅物,亦是俗物,大雅则俗,而大俗则雅,雅俗之分仍心境之鉴,核心在‘茶人’二字。看看这堂屋喝茶的过路客,让人想起‘四海咸来不迷路,一堂相聚知音人’的楹联。又看看那茶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悠度岁月,劳作度平生。不以是非为怀,不以得失为意,好不自在……”艺术家就是艺术家,总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去把握艺术的精髓。不究茶之止渴、提神,而在乎其“茶人”之意。茶人之意在茶水之间,即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行为之间,陆羽的“精行俭德之人”;茶人之意在心境之间,从茶的雅与俗中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
 
  “雅俗之分”,让我遐想。茶以品茗之趣,风雅诗兴,以茶会友,或繁多的茶艺为其雅,然最雅莫过于“茶禅一味”,然一入禅理,初则甚玄。加之,一些能写几个字的人常常高深莫测的大笔一挥,于是玄而又玄,神秘难解的四个字就成了好事者最“熟”(俗)的一句“口头禅”。反则,又把以茶事来炒作、赚钱称之俗。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其实,仔细想想,太雅则栽培必少,能长久么?而太俗则缺乏了茶之魂,故经营者总要加点“文化气”,竟成了“茶文化传播者”。所以说,我想似乎有雅有俗最好——生命力一定会旺盛且能持久。
 
  顺尧先生啜饮一口又说:“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难得其缘呀。不过明人《菜根谭》有句话说得好:‘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其实这很象品茶的心境写照啊”。的确,饮茶,其意不在茶,而在其自性清净之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心茶”。
 
  “善哉!善哉!二位居士如此雅兴,颇有慧根。只可惜如今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在用心品茶呢?……”原来在我与顺尧先生谈论茶时,其旁桌坐有一位老僧,原是万寿寺法师慧闻。
 
  “‘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茶就是茶,自在茶心。一念迷失,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茶是茶,禅是禅。一念觉悟,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禅即茶,茶即禅。也就是不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矣。”老僧充满哲理的语言,似乎又太深奥了。顺尧先生也自言自语道:“是呀,茶有品、饮、喝、吃之法,品是静,近于禅,其他三者是动。心动茶为饮品,心静茶为境界。拘于形式而失之内容是饮茶之大误……”
 
  “一念觉悟”,谈何容易。《说文解字》对“觉”“悟”的解释:觉,悟也;悟,觉也,连在一起便是觉悟。“悟”从“心”,“吾”声,意为“我的心”。“开悟”,也就是“打开我的心”。然而,“心”在何处?当我试图去找的时候,却奇怪的发现,根本找不到它,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心”既然找不到,又如何“打开”呢?似乎更谈不上“以心清茶”。也许这就是我心之“一念迷失”,故只能得其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附庸风雅,一念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师傅,何为‘茶禅一味’?”
 
  老僧哈哈大笑,手指万寿泉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老僧大笑,难道是笑我不懂禅理,禅是不能讲的,一说即不中。是呀,在无文字之禅,以茶行禅,茶是什么?禅是什么?而一是什么?味又是什么?“茶”中之意不可说,也说不出(茶道中实无“茶”),“禅”中之意不可说,也说不出(莫把此时禅理解成“参禅”),“一”之意不可说,也说不出(莫把此处一当“数字”解),“味”之意不可说,也说不出(莫把此处味作酸、甜、苦、辣、香)。然,有人说:就饮茶个体而言,“一”则是某人之心境,“味”则是个人之体悟,当“茶禅”与“一”、与“味”打成一片了,即茶、禅、饮茶人皆合为一时,此时茶禅如一,而人之感悟则各有不同之“味”。
 
  老僧慧闻以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回答是何意呢?诗抒写古寺的宁静幽寂,虽就其环境与神水阁相近,但与茶禅有何关系?难道是开示“梵我合一”,“天人合一”?如果不是,就是让我心静下来,轻执茶杯,万般念想都如乾坤日月,斗转于一杯一斟之间。放下心中的芥蒂,哪怕一念之间,投入自然的山水,投入清虚的杯盏中,去感悟茶杯藏乾坤,心容万象大千。不知道,真得不明白老僧之意。顺尧先生说:禅者之茶,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有所“觉”,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有所禅呀。
 
  “二位居士在此论茶与佛结缘,因七祖秀峰大师曾在此拟作了《茶之缘》一书,他不仅发掘了万寿泉,并提出了以动载形,方能静坐参禅的茶道精神。只是现在空有好茶、好水、好环境,而缺乏其道,难怪人称‘有茶无道’矣,悲哉。”,
 
  好一句“有茶无道”,顺尧先生也说“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
 
  天呀,人与人不同,我还在细细品味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观环境气氛时,二者却已论其茶道。这让我想起唐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看来我只能算“一饮”,至多是“情思朗爽”。而茶道则为茶之最高境界,融入哲理、伦理、道德,是精神上的东西。也就是说,茶道中实无“茶”,传统的茶之色香味,以及被茶汤所感动的清淡,在茶道进行中无迹可寻。
 
  据老僧介绍,阳明山茶道始于七祖秀峰禅师,其茶道精神是“智”,“因诚则明,因明则智”,将天视为诚,将人视为明。并道:“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理究通才地人……得上苑之风,落上东之水,取下仪之器,集下沉之礼……”视为茶道的最高法境。就其“道”言:“人水合一,学人初道;人茶合一,学人能道;人壶合一,学人会道;人禅合一,学人修道;人人合一,学人悟道;天人合一,学人明道,谓之于道。”有“合天地而唯一,成佛者之灵光”的特征。同时,七祖禅师表达茶道始于人道,还原于人道,文载:“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静佛静清也,还道乃人终。茶中品,人清静,参禅悟,千古文。”当然,茶道,不是谁都能学,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学苍天而爱苍生,习凡尘而助众物,习茶,大庸者不能,大学者则为之……”总之,“悟善真,道善真,山月有早茶,央林听雨音,古法静庙众,烟台飘光阴,焙香醉禅意,佛语入天堂,是惟阳明山茶之道法真境也”。后七祖禅师又传授万寿寺其它法师,又溶入了一些种茶法和制茶法。现在的七祖禅茶、阳明雪芽、阳明白芽、舒沁红等名茶,均是历代高僧自种自制的极品茗茶。
 
  也许我便是那“大庸者”,不能学之茶道。然,心是一个无边的容器,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随心所至,随情而动,随性而归。忽然,一种声音,隐隐回鸣,不绝于耳……冥冥中,其声如磬,其音精灵。是泉声?是钟声?还是诵经声?如天籁之音,更象心灵里的声音。面对老僧,有共沐禅悦以达心悟之感。无涉品饮,不落言筌,泡什么茶,砌什么水,用什么杯,都不再重要,心容天地万物。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无意识的与茶雾蒸腾的感觉,浑然入寂,相对无言,是禅境?还是涅槃境界?不知道,只是随心抓住这灵光一刻,而乱涂一诗:
 
  空山寂历入修持,溪水清凉尽布施。
 
  石下涌泉如玉透,茅中煮茗让人痴。
 
  凡夫泡得三香味,僧者壶藏九界诗。
 
  欲问茶禅何一味,心随浮叶方可知。
 
  当我把诗稿去请教老僧时,老僧却巳离去。留下的是一杯茶,一张空桌,一堂屋的过路客,还有那忙碌的茶农。一切似乎象一场梦,一切又回到了始点。天地本空,万物本空,他空,我空,人空,杯空,茶亦空……顺尧先生说:“这就是‘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也许是万寿寺幽谷溪流,泉涌磬声;也许是那绿色满杯,澄清晶莹的“七祖禅茶”;也许是顺尧先生的“茶人之意”;也许是老僧的“一念觉悟”;也许是秀峰七祖佛爷的茶道精神……总之,从那以后,我一有空闲,便到万寿泉坐茶。
 
  时过境迁,虽“万寿山庄”已不复存在,而如今万寿山庄客堂的香茗,更是幽香迷人。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也正是这样,我似乎才渐渐领会到“茶禅一味”----它只是一种参悟的境界。所喝之茶是无味的真香,香在无心处——以心传心,就好象佛陀的拈花微笑。是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一切皆在呼吸之间。放下浮华繁杂的外相,用心喝茶,茶中有我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作者:苏新红

编辑:李庆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