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徐铁桥:落实“秤砣工作法” 做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徐铁桥 编辑:李庆石 2017-02-28 18:54:24
—分享—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年初,县委提出了基层群众工作"秤砣工作法",即"干部要像秤砣一样沉下心去,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人民群众要像秤砣一样,称量干部职工的所作所为",并明确在尚仁里乡先行试点。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历,就如何落实县委"秤砣工作法",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在落实县委"秤砣工作法"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初浅的体会。

  体会一:落实"秤砣工作法",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我们对老百姓的感情深不深,关键看我们的宗旨意识强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具体行动。党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宗旨,就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从群众中来,扎根于人民,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大地母亲。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父母妻儿,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包括我们自己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其实都是老百姓,而且组织培养我们走上领导岗位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所以我们对老百姓充满感情,像"秤砣"一样,沉下心去,为老百姓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是天经地义的。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对老百姓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宗旨意识是否牢固的唯一标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较为集中,就尚仁里乡为例,一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存在着山林纠纷、土地流转等许多社会矛盾。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带着真感情,像"秤砣"一样深入到群众当中,与群众保持一种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发自内心地体会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

  体会二:落实"秤砣工作法",必须熟悉相关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必须做到讲政策,用政策教育群众,在政策固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对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努力做到用发展的理念、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来解决问题。对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减少随意性。近些年来,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告别千年税赋,不少农村遗留问题得到逐步化解,农民心情变得更加舒畅。不少农民还一五一十历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路通、电通、水通、教育免费、新型合作医疗等种种新变化。基层群众谈得多的是社会保障带来的种种实惠,基层干部也普遍反映,过去主要工作就是找农民"要钱(收农业税、三提五统)、要粮(征购)、要命(计划生育)",干群关系紧张,感到很尴尬,现在不但不找农民"要",还"给农民钱",基层工作相对来说要好做一些了。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区居民到乡村农民,大家谈起党的惠民政策无不喜形于色,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已经深得民心,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出自内心十分拥护。既然党的政策深得民心,为什么干群关系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问题还是出在群众工作薄弱上。由于群众工作没有跟进,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引发或激化的矛盾还不少。群众工作一方面要抓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干部下沉,切实加强群众工作,好政策加上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才会产生巨大效益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体会三:落实"秤砣工作法",必须一心为民解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党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与群众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发展史。但是现在的群众工作同以前比,不去论条件好坏,也不去论能力大小,单就同群众的感情就差了很远。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感情没有到位上。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很深,工作兢兢业业,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十分不易。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确实逐渐疏远了,有的虽然在基层工作,就像葫芦掉进井里,下是下去了,仍然浮在水面上,不像秤砣一沉到底。在落实"秤砣工作法"的过程中,乡党委要求全乡干部,一个月下村在十次以上,要能在农民家里住过三晚以上,要能叫出大多数村民的名字,要能说出哪家哪户种多少田、哪家哪户有什么特殊困难、哪家跟哪户有什么过结等等。不过,在现实条件下,简单地推行干部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实难以行得通,但基层干部一定要到群众中间去,要像"秤砣"一样沉下去,乡镇基层干部阵地就在农村、服务对象就是农民,必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难、所盼,把群众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去,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事实上,绝大多数老百姓很厚道、很听话。只要感情深,牛肉能敬神。

  现在,我们乡镇干部普遍犯难的是基层工作太难搞,计划生育难,接待上访难,社会稳定难,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实际情况,但是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把功夫下在做群众工作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之以法,再大的难题也是可以克服的。一要加强联系同群众"亲"。比如我2011年联系大坪江村,这个村是偏远的山区村,100余户400余人,当时不通移动信号,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绝大多数农户,了解群众需求,仅两个月就解决了该村的移动信号问题。二要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认"。我乡吉江村老上访户吕某,10多年来,因山林纠纷赴省进京多次,成为省市挂号督办,县委、县政府头痛的信访积案。乡党委、政府沉下心去,下决心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事件最终得到圆满处理。三要严格要求自己使群众"服"。守木塘村老上访户卿某的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为了表示感谢,硬要给我塞红包,我们在他房屋进火时加倍进行了退还。四要完善民主管理让群众"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让群众动员参与进来,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大坪江村陈某因与村干部闹矛盾,担心乡里偏心不愿处理,我动员该村群众代表,在村活动室集体公开调处,最终达到双方都满意。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尚仁里乡从市县信访维稳黄牌乡,一跃成为市县综治维稳先进单位。

  体会四:落实"秤砣工作法",必须牢记关心群众。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关心群众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必须解决群众生老病死等具体困难,这是做好群众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关注民生民利,确保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民主权利进一步保障;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当前,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要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抓出实效,就要与时俱进,研究并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认真解决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这个矛盾,引导群众不断进步。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这个层面上,必须更多地关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事实上,绝大多数群众更多的关注根本利益。这些利益集中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优化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问题上。如果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能较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顺应民意,深得民心。

  体会五:落实"秤砣工作法",必须讲求方式方法。做群众工作,方法十分重要。面对群众的诉求,要像"秤砣"一样诚心实意,要做到"耐心地听、认真地记、诚恳地讲、及时地办"。耐心地听,就是要认真地倾听群众呼声。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态度。耐心的倾听,才能收集真实全面的社情民意。只有静下心来听进去,才能掌握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群众的内心世界,才会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认真地记,就是要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作好详细、全面的记录。诚恳地讲,就是对群众反映出来的困难和问题,运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规,以诚恳的态度进行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及时地办,就是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做,办事要快,不得拖拉,更不能给群众一个"长把伞"。能不能及时地办,是群众衡量我们工作的"晴雨表"。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才会受到群众的信赖,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体会六:落实"秤砣工作法",必须转变工作作风。要做好群众工作,心中必须装有群众,也就是要有正确的群众观。无论什么时候,群众观始终是党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了正确的群众观,才能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有了正确的群众观,才能摒弃官僚主义作风,对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办事、决策的针对性,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要做好群众工作,还要突出抓好改进干部作风这个关键,落实干部"四进"基层工作制度,即"进农家、沉下心","进现场、沉下身","进中心、沉下力","进部门、呈实情";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干部经常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制度。用制度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作用在一线发挥、发展在一线推动。

  基层乡镇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能力素质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群众工作的成效,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秤砣工作法",心系群众,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群众的贴心人。(作者系尚仁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作者:徐铁桥

编辑:李庆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