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仁里乡共辖8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372户,总人口5053人。全乡总面积80.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2.5万亩,耕地面积3814亩,是一个典型的林区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荣获2011年度全市综治维稳先进单位称号,荣获全县2011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
为进一步落实“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双牌县委提出以“"秤砣"工作法”贯彻实施。尚仁里乡党委依托“"秤砣"工作法”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活动,近半个月的深入,拉近了乡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得到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共入户147户,成功处理各类纠纷12件,其他事项15件,排查矛盾隐患1件。“"秤砣"工作法”的主要要求是:乡干部像“秤砣”一样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情为民,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手拉手帮扶,实打实服务。工作法归纳为“四五六”,即“"四个进"、"五个一"、"六个抓"”。
(一)坚持“四个进”,深入群众察民情
一是进农家,沉下心。通过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地交流,听到了群众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二是进现场,沉下身。乡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脱下鞋子,与群众一起走进农田,与群众一道参与日常村务管理、矛盾调纠等,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同时,坚持深入辖区内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一线服务、协调和处理,及时排除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为加快项目建设助力护航。三是进中心,沉下力。每周一将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汇总到乡政务中心,责令相关负责人负责将问题解决销号,并及时给予回复。四是进部门,呈实情。带着村里的困难与群众一起往部门争资跑项,助推群众发家致富。通过“四个进”,群众与乡干部之间的感情变深了,乡干部职工对群众、村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了解群众的需要。如尚仁里乡吉江村三组内没有实施通村公路,路面状况非常差,特别是下雨天,都说“进去是一双鞋,出来是两双鞋”,因为厚厚的黄土粘在鞋底,就像穿了两双鞋一样。通过与村民的交谈,感受到他们对于维修这条路的强烈愿望,乡干部找部门、找熟人,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将该公路纳入“一事一议”项目予以申报。
(二)坚持“五个一”,深入村组办实事
一是机关作风“五个一”。乡党委政府要求乡干部一人一技、一周一课、一天一扫、一周一办、一人一责,从思想上、生活上改变机关作风。二是服务群众“五个一”。群众到乡里办事要做到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人引路、一通电话、一心落实。三是联系群众“五个一”。乡干部下村要必备一个服务包、一张便民联系卡、一本民情日记、一份群众意见表、一幅发展蓝图。四是深入村组“五个一”。乡干部要穿一身百姓衣、串一片百姓门、干一场百姓活、吃一餐百姓饭、解一份百姓忧。以前很多群众都不认识乡里的干部,乡里很多干部也叫不上几个群众的名字。通过 “五个一”的实施,干部与群众相互间熟悉起来了。如崔家村村民刘儒檄所说,他现在到乡里办事一点都不愁,乡里的干部他都认识,好多干部也认识他,这样要找谁办事都方便了。吉江村的村民卿九弟因移民问题,是县里挂号督办的老上访户。乡干部多次上门,与部门协调,解决其具体诉求,同时多方衔接,将家中多年未通水电的问题全部解决。乡干部的真诚打动了他冰封的心,现在不仅不再上访,还逢人就讲乡干部的好话,见到乡干部过路,就往家里拉。
(三)坚持“六个抓”、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能力
“一抓支部、二抓党组织第一书记、三抓能人、四抓大学生村官、五抓活动阵地、六抓特色产业”,通过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培养一批愿意为民、能够为民办实事、促发展的人才,开拓一条适合群众的发展路子,实现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守木塘村一直是乡里的“老大难村”、“上访村”,村干部之间、村民之间、村组之间勾心斗角,各自为政,村里包括党员会在内的所有会议都无法进行,导致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该村都无法传达和落实。通过乡党委两年多来的整顿及去年村两委换届对村班子进行了调整,现在的守木塘村干群关系得到了大幅改善,村支书、村主任主动通过茶叶加工、苗木种植等项目,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同时,乡干部经过长期到各村走访、调研,总结出群众对发展的要求,针对全乡现有苗木、造林、茶叶、生姜、紫光萝卜、生猪、果子狸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引进产业项目,了解并梳理出农民对技术的需要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站等相关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千家万户进行具体指导,丰富了农民实用知识,增强了实用技术,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如今,尚仁里乡苗木基地产出的苗木已占据全县苗木供应的半壁江山。(作者系尚仁里乡党委书记)
作者:唐潇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