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下旬,湖南省直机关党校经济学行管法学教研党支部对湖南双牌县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收获颇丰,达到了调研的目的。
一、双牌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双牌县位于永州市中腹,西与广西全州接界。2014年,双牌县地区生产总值449969万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91万元,同比增长4.8%。2014年,农业生产形势大好。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052万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农业产值54353万元,同比增长76.3%;林业产值113268万元,同比增长13.7%;牧业产值55888万元,同比增长1%;渔业产值6041万元,同比增长12.5%。2014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24元,同比增长9.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6元,同比增长11.4%。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现辖4镇10乡2国有林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195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20余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人口数量少、经济总量不大的一个县,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认真践行强农、支农、惠农政策,立足县情,利用内外两种资源,优化村域发展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形成了特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快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
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是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尤其是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
一是加快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林业生产。在种植业方面,严格按照“扩面积、增产量、不抛荒”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工作。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万亩,总产量7.8万吨,耕地抛荒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7万亩。平福头乡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翻耕,统一技术”的模式,在岭脚、平福头、枫木山、冲头四村大力开展连片油菜种植,计划落实油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目前翻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养殖业方面,以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为重点,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目前全县规模养殖户总数达到1076户。全县年出栏猪、牛、羊,分别达到38万头、2.41万头、20万只,出笼家禽达到263.7万羽。特色养殖成为双牌养殖业发展新亮点。竹鼠、山鸡、鸵鸟、药鸡、肉鸽等特色养殖总户数达到306户。在林业生产方面,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2万亩,占永州市计划数的131%,其中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6000亩、世界银行贷款造林9760亩、巩固退耕还林造林6800亩、配套荒山造林2500亩、速生生产林造林30000亩,此外完成大苗造林3.994万株,占永州市计划数的333%。
二是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做强龙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
三是着力创新发展模式。其一,“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养殖。双牌县农民历来有养猪的习惯.生猪生产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受养殖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规模小等因素影响,该传统产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近年来,双牌县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国家对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促进该产业逐渐由传统产业升级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养殖业。比如在线口村成立了乐坪牲猪繁殖有限公司,成立了养猪协会,培训瘦肉型猪养殖技术,发放资料到养猪户,农民的养殖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双牌县畜牧水产局在该村创办万头猪场养殖基地一个,年出栏牲猪5000头,带动该村发展牲猪养殖,目前线口村年出栏牲猪达1.5万头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沿海和江浙一带。养殖业作为双牌县的支柱产业,经历了由松散到紧密、由低级到高级、由矛盾到和谐的发展历程,通过着力发展“公司+协会+农户”模式,让养殖业由传统产业升级变成优势产业。其二,订单农业带动其他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甜玉米订单,发动村民成立了甜玉米协会,把订单农业做大做强,让经济效益更加可观,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甜玉米产业为基础,促进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在家创业的人多了,外出务工的减少了;运输业发展起来了,成了又一经济增长点:畜牧业兴旺起来了,甜玉米秸杆可做为猪饲料和鱼饲料,进行生态养殖,提高猪和鱼的成长速度和品质。其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一畜兴,六业旺。双牌县做大做强瘦肉型猪养殖业,带动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该县立足养殖业,大力实施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猪+沼+果+灯+鱼”生态立体型种养模式。农民做饭照明用沼气、浇菜淋果用沼液,水下鱼虾游、水面鸭欢叫、水边猪牛壮的景象到处可见。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
双牌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好机遇,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4年,新建农村公路76.37公里,招呼站12个,成为永州市第一批行政村100%通畅的县。双牌县被获批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五年内可望到位资金近亿元,争取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完成新建沼气池300口。与此同时双牌县被列为湖南省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70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550处,完成人饮安全工程11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25万人。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850万元,比上年增加110万元,新增农机具3259台(套);完成机插秧大田面积4.6万亩。五里牌镇、茶林镇被评为湖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理家坪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完成投资89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000亩。麻江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秀美村庄为契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2014年共投入80多万元,主要对永连公路沿线村庄进行了规划编制;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改厕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发挥最大的资金带动效应。
(三)开展环境整治改观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
双牌县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一是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通过采取“户定点、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各类垃圾得到了有效整治。全县共投入农村垃圾治理资金2830万元,购置垃圾桶8990个,建设垃圾池640口,配置垃圾车37辆,建焚烧炉88座、垃圾填埋场49处,新增农村保洁员310人;15个乡镇78个村建立了垃圾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农村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二是扎实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划定农村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完成了5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4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21万。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739座,涉及121个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村庄比例达到61.8%。环保部门全面开展了县、乡、村集中供水水源地污染整治,按要求开展了水质监测。三是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全县603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219家,达标率达36.3%。四是扎实开展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全县先后关闭污染严重企业6家、小造纸厂5家、小建材类厂3家、小酿造厂和食品加工厂2家,确保了农村无一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四)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
一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帮助村民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体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村级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县195个村,有62个村建立图书室,有78个村建成文体广场,有55个村建成篮球场。组建群众文体活动组织26个,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了“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普遍呈现出干部团结奋进、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五)抓好示范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提质改造
双牌县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认真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茶林镇桐子坳村为湖南省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村。该村共完成建设项目9个,完成投资580万元,完成景区游道建设1公里,公路扩宽1.5公里,浆砌河道1公里,绿化大苗500株。二是竭力推进“乡村风貌”工程。大力实施永连公路沿线“乡村风貌”工程,创办茶林镇老院子村、麻江镇麻江村2个示范点,共完成投资393万元,种植绿化大苗3000多株,完成房屋立面改造41500立方米,拆除空心房67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09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全县1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8个建设扶贫村共完成项目65个,完成投资2900万元。四是加快推进全省“百城千镇万村”工程建设。如依托各种资源,在洞里村投资800万元,完成了村活动室和村幼儿园建设,修建通村公路3公里,完成葡萄扩园300亩,发展种养大户30户,新建项目30个。
二、双牌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双牌县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少数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等问题,措施乏力,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开展。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
双牌县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暂未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尚存差距,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尽管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此外,土地的分散耕作方式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集中规模经营土地,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发现,当前双牌县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17%,且多是农户的个人行为,流转的土地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使许多想多种地、想集中连片种地的农户或者农村经济农户不能得到足够的土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双牌县地理位置偏远,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还比较严重。虽然农民的收入不高,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但他们都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在双牌县农村,多数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只觉得自己已经衣食无忧,小日子还过得去,于是安于现状,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发展生产,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以致于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缺乏年轻有文化的后继带头人,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在调查走访期间,碰到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看不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特别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刚毕业的学生大都在城里找到工作岗位后,在城里安家,离开祖辈父辈耕种的土地;40岁左右的青壮年,则把家里的耕地转包给他人,带着老婆孩子进城打工,挣了钱竭尽全力供孩子在城里上学,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缺乏年轻人,村里无法发展年轻共产党员,致使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缺乏活力。此外,农民主体意识不够强,少数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投入建设的,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四)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双牌县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需要大量投入等等。但目前对新农村建设资金虽竭力投入,但还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双牌县新农村建设中蕴含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同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须逐步完善。由此可见,在新的形势下,双牌县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更加繁重和复杂。因此,双牌县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提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根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症结
建设好新农村,农民和乡镇村级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没有通,单凭上面拨钱给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一是强化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致富了,才能有条件建设新农村,也只有产业发展,农民致富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二是强化对生活宽裕这个新农村建设核心目标的认识。让农民群众过上宽裕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是强化协调发展意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但不是全部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但不是全部目标。新农村建设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还应包括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以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村容整洁要求,以管理民主为目标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只有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少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不是新农村,少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跛脚的新农村。
(二)进一步扶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加大开发旅游资源力度,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
二要加强龙头企业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教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推进新农村建设还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一是建议对偏远贫困山区实行政策倾斜,大幅增加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偏远山区有自己的特殊困难,国家在制定和具体实施有关政策时应给予重点考虑。建议加大对林农的扶持力度。林区农民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家要进一步出台惠林政策,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取消针对林农的有关税费,让林农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大对山区的支持力度。山区条件恶劣,各项建设的投入相对成本高,在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上,多考虑山区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倾斜。
二是进一步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调查表明,如果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大多数农民是愿意为集体小型公共工程出资出劳的。要发挥社区集体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应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社区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三是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财政走到了前台,而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远远不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四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建议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省直机关党校经济学行管法学教研党支部赴双牌调研组成员:吴家淼、陈志平、张如仙、严永、秦文展、牛磊、杨燕曦、杨娜曼、周易茗、王猛。
执笔人:杨娜曼
作者:佚名
编辑:李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