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韩姓,晋国六卿之一,为后宋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七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二是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北魏鲜卑人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三是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历史沿革】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河南和河北地区。汉晋南北朝时期,韩姓在河南地区发展迅速,尤其以韩国古都阳翟和南阳为中心,形成了颍川郡望。同时韩姓向北部、东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四川播迁。唐朝后期,韩姓始入广东和福建。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当代,韩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
双牌泷泊镇韩家村始祖韩崇,行八世,南京凤阳府临淮县马子江人。二世韩春,元天历二年(1329年)己巳十二月二十二戌时生,年二十七,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闰正月从汤和征战,功升充千户。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九月,授陕西西安卫指挥,到任五月物故,封诰命武德将军。子韩礼、韩源、韩玉。三世,韩礼,年二十六袭父职,洪武十三年(1380年)授永州卫正千户,择衙南城内宜民坊建宅,门前有口池塘,今名韩家塘。韩家多出武将,子袭父职,大多在永州府衙任武职。四世,韩宙、韩真,官封正千户。五世,韩英,官封正千户。六世,韩玺,授指挥同知职,诰封怀远将军。因奉例降为佥事,其弟韩璧厌倦官场,带领部分家人,隐居于凼底螺蛳坳和菱角塘客上岭。几代后,家族人员迅速增长。九世韩仲斗,带领一支族人于明崇祯年间来到双牌泷泊镇乌鸦山,买田置地,安居乐业,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双牌县,还有两处韩姓家族居住地,一是平福头樟古寺狮子山韩家,一是泷泊镇总管庙排子坳韩家。韩姓在双牌是小姓,总人数不足500人。
《韩氏族谱》
【姓氏文化】韩姓在永州是小姓,七世以前,起名多为单名。八世起,开始起双名,辈分为:八世“之”,九世“起”,十世没有辈分,十一世“孔”,十二世“景”,十三世没有辈分,十四世“新”,十五世“宗”,十六世“得”,十七世“行”,十八世“家”。明万历、清同治年间曾两次修谱,不知为何宗族没有排班立辈,至1936年,宗族再次修谱。十九世以后排班立辈如下:开启文章长久,历传统绪恢洪,应运贤才时有,克成骏业丰功,具见贻谋衍庆,嗣孙亿万攸隆。
韩家谷芽糖
韩家谷芽糖制作图
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间,一年稻谷收割季节,接连下了七天大雨,韩家的稻谷在稻田里全部发芽,颗粒无收。为了生存,韩姓村民将发芽的稻谷晒干、捣碎,熬谷芽汤喝。谷芽汤不仅味甜可口,还有助消化的功能。村民们喝谷芽汤越喝越饿。为了度饥荒,韩姓村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尝试用谷芽熬糖,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熬制出谷芽糖。当时取名为“人糖”,因为它救了韩家一族人的命。韩家人用熬制的谷芽糖与邻村的人换粮食,一斤糖换三斤米或十斤稻谷。这种交换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一代代传承演变,形成了韩家谷芽糖,品种有“人糖”、谷花糖、橙片糖、冬瓜糖、生姜糖等。
韩家谷芽糖成品
韩家谷芽糖不仅口感宜人,风味独特,还各有其特别的功效。“人糖”、谷花糖有助消化的功效;橙子糖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冬瓜糖有清肺化痰的功效;生姜糖有降温提神、增进食欲、抗菌防病、治疗肠炎、开胃健脾、防暑救急的功效。
韩家谷芽糖做工考究,由纯粮食熬制,不含防腐添加剂,味道纯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如今,韩家谷芽糖虽是各家各户独自熬制,没成品牌,但全村每年销售谷芽糖达到3万余斤,纯收入30万元以上。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韩立军
编辑:兰莉
本文为双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