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牌姓氏考》——崔姓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崔大忠 编辑:兰莉 2021-01-14 11:55:13
—分享—

【姓氏起源】崔氏始祖出自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丁公佶嫡子的封地,属于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期齐国国君丁公佶的嫡子季子曾食于邑(今山东章丘)。季子本来按礼制要继承齐国君位,但他却让位给了弟弟叔乙(乙公得),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逍遥自得。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孙住地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崔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史称崔氏正宗。这是崔氏来源之一。

其二,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其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木特氏,源出蒙古族哈尔部,改汉姓为崔氏。

其四,源于满族。

其五,今彝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中改为汉姓崔氏的,世代相传至今。崔氏的始迁祖叫崔寿一。

【全国崔氏分布及人口比例】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4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

【沿革分布】经核查,双牌境内崔姓始源于明中后期从江西吉安府鹅颈塘迁徙永州麻江乡神公磥定居发派。在明朝期间两湖尤其是湖北,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及朱元璋部队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社会动乱不安使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一时间江河中的移民船只一艘连一艘,陆地上拖家带口的人群源源不断,有的甚至被官兵用绳子一个连一个地牵着走。移民在路上需要大小便时只能叫官兵解下绳子,这种行为后被人们称作“解手”。这也是我们这里流传的削江西填湖广的原因。双牌境内的崔姓就是那个时期从江西吉安府鹅颈塘迁移到湖南永州麻江神公磥的。江西鹅颈塘现在改名叫鹅颈丘了,属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苑前镇管辖。

双牌崔氏始迁祖是九六郎,始迁地是永州府麻江乡神公磥,他们在麻江的神公磥大约居住了三至五代人之久,一百余年。在麻江神公螺居住的第一代是始祖九六郎,第二代是百十七郎,第三代是千十七郎、千十八郎等。为什么那时的人都以十、百、千郎作为名字,而没有现代人这样的名字称呼?是因为那时的人没有文化,也没有修谱,更没有辈分,为了区别大小长幼,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双牌崔氏先祖在麻江的神公磥生活了一百多年之后移居到乱石塘(现泷泊崔家村)。先祖们迁居乱石塘时修编了新的崔氏家谱,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班辈。崔氏先祖们在乱石塘生活了五代人之久,后于清朝初期又进行了第二次移民大搬迁,分别迁居到县内别处和其他县区。

迁移到本县的崔氏分居地有:上梧江瑶族乡的新田铺村、下岭铺村、枫木山村、山峰村,原进宝村,江村镇的干磥和五里。

迁移到外县区的崔氏分居地有:道县的早禾洞、道县洪塘营乡的坪山、宁远县水市镇的东海村和南边洞村、宁远县清水桥镇的蒋家坝和柏家坪镇的觅水村、江永县黄甲岭乡黄泥铺村牛山湾组。

【双牌崔氏发展史】谱书上记载:双牌崔氏始祖自永州麻江神公磥开派以来,有祖公贵元亲立麻江祖业,如屋场、田、土、地,开列于后付予子孙永远为记;有神公磥屋宇两处,一处土名苦竹山,田一处,又亭子庙一处,又泰树园田一处,又宁远清水桥罗坝田一处。

谱书明载,正虎年四十五岁秋月誊抄祖业田山开列如后:嘉靖五年(1526年)置买乱石塘田、山(今泷泊崔家村)。嘉靖十一年(1532年)寄籍零陵县长定里(原尚仁里乡)十甲当差。田、山、地、土四至界线分别是:东至三口塘后岐为界,南至岭头塘高岐为界,西至单江江和南华磥为界,北至马头山为界。屋场地七处分别是:上弄洞头、清水塘凼、古仔三口塘、唐仔头、井头坊、洞背、滑板磥。也就是说,第一代富字辈五兄弟在1532年就移居到乱石塘。

谱书还记载:富祚二十五郎与兄富祥二十一郎移住吉江后移大夹磥承业下岭铺役本铺官山五里至田仔磥陆文章铺山为界。下五里至伏滩石岩麻滩安邓铺山为界;东至铺前对河山场一片上至砍菜磥为界,下至滩尾青山磥为界;本铺西边下岭江南至猴子坳为界,西至狮子塘中岐管下牛磥白石山谢家逢斗磥源木坪牛迹塘马桥磥滩为界。

计开铺田牛栏头即水界田一处至袁家湾观地前后一带,又横路田一带,屋基一处,大岭背中洞田一处,又小岭背田一处。将此田地产业开列于后。由此可知崔氏祖公的迁移和发展史。据说那时的乱石塘即现在的崔家村人丁兴旺,非常景气。

崔氏祖公从富字辈到永字辈的祖公基本上在乱石塘吉江一带居住和从事生产、生活等活动。在这里居住的先祖约有五到六代人之久,不知何种原因从正字辈开始外迁到上梧江的新田铺,到了成字辈基本上全部外迁到宁远的庙冲和道县坪山等地,迁移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新田铺的分支祖公正达大约是清初时期(1662—1670年)迁居到新田铺的,到现在已有350多年。

道县东门乡崔家村分支祖公登仁从新田铺移居此地也有260多年了,大约是乾隆中期(1736—1750年)移居道县东门街道办事处崔家村的。

江村干磥、五里村宗族的分支始祖名寿,大约在嘉庆中期(1814年)从新田铺移居到这里,是正达祖公后裔子孙。

据了解,双牌林江进宝村小磥崔氏分支祖公登友从新田铺移居此地时间约在乾隆中期(1740—1750年),至今约有250年。

【姓氏文化】

(含道县、宁远、江永崔氏文化)

1、班辈

崔氏宗亲排班立辈始于明朝,崔氏先祖安排的班辈字序是:富贵文永正,世楚成登名。一二三四五,元仕大朝廷。

为弘扬民族文化,承传先祖美德,增强族人情谊,促进社会和谐及发展,崔氏族人于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完成了《崔氏家谱》的续修工作。续修《崔氏族谱》新增班辈是:远怀立德茂,树才学浩广,家荣耀光祖,仁贤厚道昌。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57.png

 崔氏祠堂侧面图(祠堂坐落地:道县东门崔家村)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61.png

崔国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三等功 

2、家规家训家风

(1)要孝顺父母。百行以孝为首,五伦以孝为首。为子媳者,不必限定奉亲开毕。每日三餐,欢欣侍奉亦可言孝矣。

(2)要尊重兄长,兄友弟恭,各尽手足之情,不得以尊凌卑。和气一家,各知入则孝、出则悌,不愧于人也。

(3)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安分守己,争做遵纪守法公民,此庶人急需宜务之。

(4)要尊重年老有德之人。其人年出五、六、七旬以上者,即当敬之也;行坐之间应以前辈居先,饮酒时要分尊卑长幼,各安座位坐之。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世代传之,不得违背。益乡党莫如此也。

(5)要和气致祥,同家宗族,同里乡党,总要心和气顺,一团和气,共享太和景象。

(6)要送子弟上学读书。若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若无读书子,人才何处出。俗语说:三代不读书,胜似养驴猪。此责在父兄,谨也。务必训子训弟,尊师重教,虚心好学,勤学苦练方能成舟。

(7)要教育好子女遵守道德,要做自强、自尊、自重、自育者。在家尊重父母兄弟姐妹,在外尊重长者,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说话要温和,举止要端正。

(8)不得以强凌弱、以强凌小、以大欺小,要助人为乐,不要欺负弱女弱妇,不要打骂他人,不要做损人利己之事。不要强卖强买,做到公平交易。不做违纪违法之事,不做违背良心之事。

(9)禁止参与赌博,不得好吃懒做。破家破产之事,皆由赌博引起,族内宗亲若有赌博子弟,应严加教育。

(10)不得争讼。如遇情理难容,只得呈词鸣官,不得拖刀杀之;若遇口角,请德高望重者从中劝解;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才能和睦相处。

(11)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子女的学习培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64.png

双牌县上梧江乡新田铺村凼古里崔氏居住地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165.png

双牌县江村镇干磥村崔氏居住地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崔大忠

编辑:兰莉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2020/12/15/87034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