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双牌融媒记者 罗伟 通讯员 李林云 张蓓蓓)近年来,双牌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结合县情实际,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精准施策,坚持生态保护、生态提质、生态惠民并重,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效转换,形成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好发展态势。
县融媒记者张蓓蓓介绍道:“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中国毛竹之乡’何家洞镇,这里的竹林分布面积达73.3平方公里,占全县竹林面积的41%。近年来,当地依托资源优势,逐步发展了竹林经济、竹板材、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多个产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何家洞镇现有毛竹总立竹量2476万根,可年产毛竹500万根,年产鲜笋600万斤,毛竹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过去一根毛竹品相好的只能卖到几块钱一根,当地以“依竹靓村、依竹富村”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全镇产业布局,以毛竹低改、荒山治理、退耕还竹等工作为抓手,科学规划打造产业生态竹林。同时,引进毛竹加工企业,减少运输成本,增加附加值,使毛竹的价值成倍增长,老百姓的收入也实现翻番。
在朝阳庵村鸿业竹木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碌着赶制订单,今年的第十批竹木半成品即将运往县城工业集中区的竹产业园,加工成遮阳伞、汽车底盘等产品,销往欧美等国家。
何家洞镇党委委员 纪委书记金辉介绍说:“我们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做好何家洞毛竹文章,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加工厂,积极对接县竹产业龙头企业——阳明竹咏,引进了两家竹产业的粗加工企业,年可加工毛竹300余万吨,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
今年1月,何家洞镇成功获评“中国毛竹之乡”。该镇直接或间接参与竹产业的人数达5000余人。为做大做强竹产业链,何家洞镇积极探索发展竹下竹荪产业,在二井江村进行试点,已获成功,为竹农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下一步,何家洞镇将充分发挥竹下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式的合作模式,全面推广竹荪种植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林业局长秦初开表示:“就是要通过双牌竹产业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将竹产品进一步精深加工,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升建设双牌的生态品牌。”
位于湘桂交界处的磨子岭上,由湘澧公司投资建设的倪家洞风电场已顺利实现并网送电,于去年6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这里平均海拔超过1200米,年平均风速超过每秒6米。
风电场总投资5亿元,装机容量50兆瓦,安装25台单机容量为2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正常的风速之下,每台单机一分钟可以转12圈,每一圈可以发0.8度电。
“目前,风电场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1亿度,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6万吨,每月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碳氧化物排放量11.7万吨。”风电场负责人王银朗对风电的环保性很自信。
倪家洞风电场项目建成后,为地方带来数额可观的税收,同时带动地方交通、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风电场场长赵阳说:“风电作为一种新能源,基本没有产业方面的污染和排放,对于当地的环境破坏较小。在推进风电建设过程中,附近的老百姓还是很支持的。”
▲美丽的花千谷 周凌志供图
▲桐子坳入口 江红梅供图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双牌的一块金字招牌。双牌县还充分利用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生态资源,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景区阳明山、桐子坳,国家AAA级景区花千谷等,将乡村变为景区,资源变为资产,引领广大群众一起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老百姓也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巨大提升。
【二审:兰莉 三审:周凌文】
来源: 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罗伟 李林云 张蓓蓓
编辑:蒋翔
本文为双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