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故乡的月亮。
月光的那份单纯、纯净与乡村的世俗和寂寞相比,更是宁静的寄托,让人诗情画意。
小时候,月亮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神秘,月亮里有嫦娥、广寒宫、桂花酒,还有吴刚,而故乡的月亮塘给人别样的情感,仰望天空,明月依旧楚楚动人。月下飞明镜,塘下结古人。那半月形的“半边月亮”告诉人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站在月亮塘边,你会发出诗意的韵味:“半边月亮也照人”。月亮塘的映照,呈现出江南古村特有的玲珑剔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塘神奇地活着。它亮在父辈的心里,模糊在我孩提的记忆中。
想起月亮塘,就会有悠悠的乡愁。月亮塘在潇水河东岸访尧村新屋门正前,呈半月弦形,塘沿都用青石条砌成,约200多平方米的塘面,前面有八根围旗礅,后面弦形的塘沿有36根围旗柱,它在一个约6000平方米的广场中央,广场都是用青石板铺成,月亮塘常年碧绿,前面是参天古树遮掩的潇水河,后面是分三纵二巷整齐排列的访尧新屋门古建筑群。
外地的人到新屋门来,都要经过月亮塘。凡是见过月亮塘的人,无不为它的雄伟壮丽而感叹。
月亮塘呈半月形,直径约50米,周围的塘埂全部用条石砌成。西面的半圆形塘埂高1.2米,宽1米。塘埂上每隔1.5米种着一棵黄洋木,树高不过1米,但枝叶茂盛,四季常青。塘埂外沿砌着2米高的围墙,粉刷成灰色,围墙上方盖着瓦,两边都外露0.2米,形成护檐。围墙正中的上方,用氟青书写着“风光霁月”四个行书大字,字体气势磅礴,刚劲潇洒,活泼秀美。
月亮塘的东面形状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其中间部分向内凹进一些,呈半月形状,东面的塘埂高约3米,上面砌有青石护栏,护栏由栏柱和栏板构成。栏柱四面宽30厘米,高1米,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宽12厘米深约一寸的小槽,顶端雕有一个桃形的圆球,像个大馒头,人们叫它“豆腐渣”。栏板由整块青石板构成,榫入两边石柱的小槽里,非常坚固。整个护栏共有石柱28根,栏板27块。路过这里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手摸着“豆腐渣”数一数,当他们数完以后,都感到非常惊奇。
在东面塘埂中间凹进的部分,竖立着四对拴马桩。许多人都不知它的名字,而把它叫作石礅。每根拴马桩横截面长35厘米,宽25厘米,高2米,两桩之间相距1.5米,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有一个菱形的小洞贯穿其中,这是拴马用的。拴马桩的正面刻有文字,是阳文。文字内容为建桩者的官衔或学位及姓名。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村里出了几个当大官的或是举人、进士之类的人。
盛夏的夜晚,余热尚未消尽,星月刚刚出来,辛苦一天的村民吃过晚饭后,纷纷来到月亮塘边乘凉。有的伏在石栏上聊天,有的坐在拴马桩旁边的石地板上讲故事,住在附近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则从家中搬来一张张竹制躺椅,躺在上面闭目养神。这时,抬头望望天空,月光淡淡的,银河却格外明亮,特别耀眼。我忽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不正是月亮塘夏夜的意境和写照么?
访尧古村因月亮塘而像一个豁然开朗心境澄明的老人了。塘中一塘碧水,后依栋栋古宅,青砖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在月亮塘边站一站,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至少能读懂访尧村的一半,因为这静美的月亮塘提供的是一幅生活的民俗画:窈窕的少妇手织渔网,强壮的汉子铺地晒网,白发的老人在此闲聊,村庄的大事在此张罗,顽皮的儿童在此嬉戏。围旗迎风招展,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与三面高低错落的古建筑连在一起,放眼幽静的潇水,宛若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
水通人性,有水的村庄是多情的。月亮塘湖面被山倒影成趣,时见鸟儿在湖边的古树上鸣叫,时而上下颠覆。远岱明丽、洁净,一抹轻雾缠绕山,湖水碧绿,弯腰在湖中洗手,让湖水从指间滑落,细腻温柔深及骨髓。看一看一摊渔网,听一听河中小调,山谷空洞起来,湖水越发显得温柔可爱了,微波中山不见了分明,似生了烟雾,淡淡的化去了,塘中的残荷让人生几分愁情。
月亮塘与村后的溪水及民宅的排水口,沟沟相通,水水相融,融解了太多的岁月与历史的尘埃,饱览了世事变迁与人情冷暖的流淌。
回头一看,临塘的农舍热闹非凡,原来是在娶新娘。迎娶新娘,要过月亮塘,过了月亮塘,才算进了访尧村。访尧村有民谣曰;“娶新娘,要过塘,过了塘,谷满仓,银满箱,俏妹子,属我庄……”喜乐的刁难弄得胡乱而狂热。
月亮塘成了古村人共享的空间,“风俗民情”的绝佳天然舞台。一般来说,村子里一家有喜事,一庄人要帮忙,要凑热闹,大院装不下,就往月亮塘广场延伸,撑起棚子,棚子下他们高声猜着拳,喝酒助兴,闹得似乎房子都被震动了。酒宴过半,新媳妇和新郎官挨桌敬酒,辈分是不乱的,先敬长者,依次排开,敬酒讲究好事成双、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的说词。
夏天是捕鱼的旺季。一弯月在村庄上空孤寂地悬挂着,仿若祖辈用过的镰刀。月光布满夜宇,辉映着古老的村庄。月亮塘前的潇水河布满着渔火,那景如星空一样璀璨。船是男人的家,打鱼时节,他们傍晚放好网,睡在船上,任由风浪摇着。早上被五彩的朝霞唤醒。划着船去收获一夜所得。一早起来,女人们喜色地去帮男人摘网,然后把网铺晒在月亮塘的沙滩上,那场景可谓壮观,好一派“尧滩晒网”。
对月饮酒,也是月亮塘的另一风景,月光如水,风声沙沙,树影绰绰,白天辛苦的人们,趁着月光,摆桌斟酒,开怀畅饮,有时闲聊的大爷也被虔诚地邀请入席,推辞不掉,尽可俗化。尽兴而饮,视线中觅不得人影,见不到透着热气的人家。此时,月亮也会醉倒在酒碗里,如果可以,我将用一生的阳光,加上加一生的希望,交换这漫天的月色。真是:梦见嫦娥隔楼望,人间天上景相投。明月引得人仙醉,别有心境眼眸游。
南风如梦,在银色的塘边荡漾,月亮如歌,潮水一样漫过空灵清幽的大地……夜间的蛙声为月亮塘奏响了夜曲,那夜蛙的蛙声裹住了一切,让失眠的人生出幻想,去想那田野里清新的气息,活泼的清泉;去想那些自由的蝌蚪,去想那睡梦均匀的呼吸,去想那月宫的嫦娥捧出的桂花酒……
月的波光,照着秦史汉赋、唐诗宋词,也照着访尧的历史,《周氏族谱》有诗为证:
水绕一沙洲,似月悬勾,滩边岁系打渔舟,若个渔人铺网晒,不计春秋。
岭峻夕阳收,月照江头,歌声唱晚水悠悠,待到沽来村市酒,据石呼俦。
面对月亮塘,月融入山色,月倾入碧水,我很难寻到更多的人文的痕迹,但那自然风光和朴真的村味,让人醉,让人梦,让人澄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哲理。自古以来,师道自然,天人合一,在博大的自然之中,如果我们能看清自我,体会山水之情,就会进入清明境界。
月光落进塘里,月亮塘温柔成一幅童年的风俗画。半月弦形的月亮塘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半边月亮也照人,这便是月亮塘留在心中的真正意义了。
捧出良知,沐浴安详。故乡的月归我仰望。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凌志
编辑:唐雯
本文为双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2022/02/14/1086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