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牌县紫京学校:以劳树德开新篇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静 盘海军 编辑:陈文英 2022-12-20 11:20:45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 张静 盘海军)劳动是一种锻炼,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一种修养,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2022版新课标发布,劳动课程“独立门户”,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劳动实践,习得劳动技能,铸就劳动精神,双牌县紫京学校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劳动实践教育新途径,以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为推手,引导学生以“劳动”树德,以“劳”育美,架设“五育并举”新桥梁。

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插秧就像拿毛笔写字,手法要准,局要匀……”在位于泷泊镇九甲村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一群学生挽起裤管,光着脚丫,在指导下,认真插秧。这群在田间当起“农夫”的学生便是紫京学校的学子们。 

为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紫京学校把课堂搬进田间,举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6月15日,学校七八年级400余名师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劳动现场,分工明确,七年级学生负责为菜地除草劳动,学子们相互配合,不怕脏、不怕累,呈现出一派团结协作、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扯秧苗、运秧苗、插秧苗……八年级学生负责插秧劳作。学生纷纷撸起衣袖、挽起裤腿、埋头弯腰。何凌云、蒋汉友等校领导同老师们一起手把手带领同学们在水田里插秧劳作,并且现场示范、详细介绍水稻秧苗移栽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田间地头那一抹抹辛勤劳作的身影成了最美的风景。虽然同学们的脚上、手上、脸上都沾满了泥,但是劳动的乐趣写满了每个学生的脸庞。

“这看似简单的农活,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不少学生体验完插秧后感慨,农民伯伯平日的劳动真是辛苦,以后会更加珍惜粮食。

学校在开足上好劳动课程的同时,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参加校内劳动基地实践,承担家庭生活家务劳动等,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推动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全过程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育美德,实践提素养,劳动教育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何凌云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以来,紫京学校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距离校园5公里的九甲农村流转土地60余亩,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三地三园”综合育人平台,即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外德育基地、远足活动营地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建设耕读乐园、健康家园、生活田园,集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生活体验教育和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于一体,把大地作为生动的课堂,全面开辟校外劳动实践。

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师,我为什么总不能挖出一个完整的红薯?”学生问道。“首先,把红薯藤弄到一旁,一边挖土,一边观察是否有红薯的踪迹,看到红薯的踪迹后,以红薯为中心,从四周开始挖土,让四周的土都变得松动......”一堂生动的挖红薯课正在进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作越来越娴熟。

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注重课程的开发。学校组织人员组成精干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开发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打造劳动技能教育系列。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基地参加劳动实践,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蔬菜等各类经济作物,进行水产养殖,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人民、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良好品质。“原来插秧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为什么我插下去的秧苗会浮起来?”“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下鱼塘抓鱼,这体验太奇特了,我又学会了一项技能......”在劳动实践课中,同学们的问题层出不穷,指导老师则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画面温馨而美好。

“让劳动在学科中渗透是我们课程设计的主体思想。”何凌云表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让劳动的幼芽在学生内心深处“长出来”。

打造德育教育系列。鼓励学生学会做饭做菜,将亲手种的粮食和蔬菜、养的鱼变成美食,孝敬父母和长辈,体会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学会感恩。“做菜并不麻烦,还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学生邓宇东兴奋地说。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同学们陆续学会了炒青菜、煮丝瓜、煎茄子和熬鱼汤。 

“这是我家孩子十四年以来第一次下厨煮饭菜,开始体谅父母的不容易,让我倍感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动。”周灵灵家长眼泛泪光,激动地说道。

打造生活体验教育系列。开展除草、剪枝、摘菜等劳动技能竞赛,开展班级水田捉鱼、菜地捉虫、亲子劳动等生活类劳动教育游戏娱乐活动,强化兴趣,增进友谊与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打造健康教育系列。每周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来回10公里)开展越野拉练,锻炼坚强的体魄,培养坚毅的品格;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最好的疗养师拓展视野、开阔胸怀、涤荡心灵、陶冶情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

开创科普生态教育系列。打造行走的课堂,把生物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基地建设科普宣传文化长廊,增强学生农业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于劳动实践之中,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爱护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道德情感。这些课程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紧扣立德树人目标。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劳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学校把劳动列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赋分标准,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设置不同年级指导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多元评价。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主体的劳动教育评价。鼓励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劳动状况,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彼此相互了解、相互鞭策、相互学习;鼓励家长在家庭活动中延展学校劳动教育成果。

活动评价。学校注重将展示、分享、竞赛等多种形式应用于劳动评价。通过班级层面的常规展示和学校层面的大型展示活动,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劳动小能手”“家务好帮手”“社区好助手”的评选机制,设立“劳动之星”“环保小卫士”“劳动创新奖”等表彰项目,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开展劳动表彰大会等活动,强化典型引领,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 

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尊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珍惜身边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此,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始终着眼于劳动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即时体验,激发学生更具体、更丰富、更深层的劳动情感。

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卫生的多了;在社区,积极参加劳动的志愿者多了;在家庭,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多了;在食堂,珍惜粮食的同学多了。学生自信阳光,朝气蓬勃,劳动教育落实落地,成为了学校铺设综合育人的新跑道。

附学生习作一篇:

拨开生活的刺,追寻心中的花

紫京学校八年级2001班 王锦潆

阳和启蛰,暖恰人间。迎着朝阳,踏着春风,我们跟随着学校的脚步,来到了劳动实践基地。一路上,暖阳下泛银青色的油菜花已经成熟,空气中经常弥漫着大片的花香,金黄色的花海在阳光底下显得妩媚、柔和,蜜蜂和蝶儿仿佛有说不尽的悄悄话,它们俯着身子在花边对它耳语。终于,近半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基地。

“劳动最光荣。”一进劳动实践基地就被这几个大字吸引了。同学们看到油菜地都兴奋不已,但是我们要先把草拔完才能摘菜,所以同学们都已跃跃欲试等待着老师的指令。

阳光下,油菜花是奔放的。南风吹过,涌起一股又一股金色的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过来一波又一波亮光。油菜花田里,清新、自由、沁人心脾的香味与热烈、灿烂、无言以表的色彩调和成了把熊熊燃烧的火焰,吸引着炙烤着那双稚嫩的脚丫。“好,一班负责这块地,二班负责...”袁老师拿着喇叭指挥着。不等袁老师说完,同学们就已经下地了,等我反应过来时,同学们早已撸起袖子开始拔草了。我们的眼睛在菜地里寻找着,仔细地把每一根杂草都拔干净。

“同学们,可以了,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唐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我站起来,望着原本长满杂草的土地已经只剩下菜了,心里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拔完草后,老师让我们一起去油菜花地拍照。远看那些油菜花,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又像金色的沙滩泛着海水的光亮。一阵风吹过,它们有的弯腰,有的点头,似乎在向我们打招呼。

“集合了,准备返回。”美好的时光流逝的飞快,望着每个同学脸上愉快的表情,我知道他们的收获满满,返回路上许多同学都已经走不动了,我也一样,只不过我心里想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像生命中前行的路上总会碰见各种的挫折。尤其是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临着学业的压力、社交的困境、选择的难题等等。逆风而行,向光而生。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这些风险与挑战,不被他们所拘絷所裹挟,拼劲全力去追寻心中的花。也许,在某一个转角,花的芳香,奔你而来。

没有刺的磨砺,花香也不会显得弥足珍贵。剥开生活的刺,追寻心中的花,有刺阻碍处,前方也一定有遍野繁花,开得烂漫。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感受着春风带来的凉爽,抬头看,2001班的班旗正在春风中飘扬。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静 盘海军

编辑:陈文英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646656/64/121646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