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牌:做实帮扶“小车间”托稳群众“就业碗”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卜艳华 吴起伟 唐强林 编辑:蒋翔 2023-02-24 18:29:56
时刻新闻
—分享—

本网讯 (通讯员 卜艳华 吴起伟 唐强林)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能力弱,一直是制约脱贫劳动力端稳“就业碗”的拦路虎。2022年,受到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双牌县部分就业帮扶车间因订单减少、经营困难而关停。为将企业关停对脱贫群众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双牌县采取找准找好“接盘”的方式,实现了原厂关停、新厂开业“无缝”对接。2021年以来,全县关停就业的3家帮扶车间,涉及的37名脱贫人口劳动力全部实现再就业。

双牌县瑞士达箱包制品有限公司2019年被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该公司原有员工5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人。2022年4月,公司为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其他地区,17名脱贫劳动力面临再就业的压力。县人社部门得知消息后,积极对接联系同类型的企业主承接收购,在外从事箱包制品相关业务多年的上梧江瑶族乡村民袁继兵整合资源创办了玖得箱包厂,将周边有意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全部吸纳进厂,得益于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良好的运营模式,员工工资也增长到3200元/月。

类似情况的还有办在麻江镇黄江源村脱贫人口地搬迁安置点的东莞市雨之森电子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就被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主要承接公司总部的电子零部件加工订单,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3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劳动力9人。2021年底,受疫情影响,企业订单急剧减少而关停。县人社部门积极引导双牌县糖泡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该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加工厂,帮助原有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

产业稳则就业稳、就业稳则事业兴。一直以来,双牌县始终坚持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稳就业、保增收的“压舱石”,做实做细帮扶车间的日常跟踪和服务工作,掌握车间的运行状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就业帮扶车间+X模式”。

就业帮扶车间+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与产业帮扶深度融合。坚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点,以村级合作社为依托,以“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在有条件的村,依托发展前景好、效益显著的龙头企业和村级合作社,创建就业帮扶车间,积极吸纳脱贫群众,带动就业增收。如:帮助五里牌镇退伍军人何守保创办永州赢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生态种植业,吸纳农村劳动力4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劳动力10余人。

就业帮扶车间+闲散劳动力模式,促进重点群体灵活就业。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返乡创业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技能人才返乡开办就业帮扶车间,通过创业带动群众就业。在此基础上,部分就业帮扶车间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吸纳闲散劳动力灵活就业,催生了一批农忙种地、农闲务工的“两栖农民”,既不荒废土地,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如:麻江镇龚军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创建就业帮扶车间永华工艺品加工厂,吸纳周边闲散的脱贫人口劳动力25人,每年光工资一项收入就达到2万元左右。

就业帮扶车间+家门口模式,不断延伸就业服务触角末梢。“走不出去”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长期面临的困境,有的需要照顾家庭、有的因年龄偏大、有的缺乏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基于此,双牌鼓励引导把车间建在人口相对密集区域,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重点培育以小型电子产品配件加工、玩具加工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帮扶车间,优先为脱贫人口提供就地就业的平台,有效化解“走不出去”的困境,实现企业用工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近年来,双牌县克服不利影响,以产业为引领、以就业帮扶车间为载体,努力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实现以“小车间” 托稳群众“就业碗”。截至2023年2月,全县建设就业帮扶车间69个,共吸纳就业人数188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27人。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卜艳华 吴起伟 唐强林

编辑:蒋翔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646746/68/123605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