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以湖南S县为例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蒋崇发 编辑:唐雯 2024-10-22 16:14:50
—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部署。为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湖南S县为例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相对不足以及如何优化的若干建议。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相对不足

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转移支付制度在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力不均衡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央财政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地方财力缺口、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手段。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由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运行了整整30年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

)财力性转移支付占比偏低,县级可支配财力有限。

2023年,上级共下达S县转移支付资金11.72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财力性转移支付)为4.32亿元,占比36.8%。其余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限制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专项转移支付尽管规模有所增长,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设置较为分散、资金多头管理、部分项目资金存在交叉重复,影响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需要地方财政配套,这对于财力相对较弱的县区来说,在申请和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面临较大压力。以S县为例,在县级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于有配套资金要求的项目,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配套难以到位,难以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二)均衡性转移支付计算方式对人口小县不够公平。

按照《湖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依据各地可用财力和标准支出差额以及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标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标准支出、公用经费标准支出和民生标准支出等,其中前两项标准支出主要以县区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数为依据计算。然而,人口小县的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数相对较少,导致均衡性转移支付数额大幅减少。尽管人口小县人口规模不大,但机构设置与其他大县基本相同,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需求也相差无几,这种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对人口小县而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基础,应在法律框架内,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关系。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够清晰,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制约,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了部分中央政府的事权,导致地方财政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处理中央政府划定的地方性事务,需通过中央大量的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进行补助才能完成,繁琐的程序、事外的成本与督查督办,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办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优化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明确职责分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后,可以根据事权划分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对于属于中央事权但委托地方政府执行的项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地方政府承担的主要事权,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政的自主支配能力。提高转移支付的精准性。明确事权分工可以使转移支付更加精准地针对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根据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分配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合理划分事权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的过度依赖,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性。地方政府在明确自己的事权范围后,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本地的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持续优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结合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对现有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充分考虑东中西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不平衡性等因素,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均衡发展。改变当前主要依据项目分配资金的方式,逐步向以人口数量或面积等为主要分配依据的方向转变,减少各类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立,避免财政资源的重复交叉配置。

(三)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合理调整政府间地方政府税收分成比例。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调整政府间收入,确保地方有充足的收入来源来维持地方性事务,是缓解县级财政困境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税种属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状况、地区间财政差异程度等因素,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分成比例,适当提高地方增值税、所得税的分成比例,切实满足地方财力需求。

(四)修订《湖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优化对人口小县的转移支付办法。一是对于人口小县(30 万人以下的县),改变只按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数的办法,应结合各县上报的财政供养系统的实际财政供养人口数进行综合测算,提高转移支付比例;二是对人员经费标准支出、公用经费标准支出的测算,综合 “财政供养人员、土地面积及机构数” 三个因素,人口小县的土地面积及机构数并不少,这样的测算方式更为公平;三是增加人口小县的切块转移支付补助规模;四是在计算财力缺口时,适当提高人口小县的支出标准,以弥补收支缺口。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蒋崇发

编辑:唐雯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646854/66/143806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