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梧江】此地处于潇水河一码头边上,原称上埠江、上洑江或上洑山,清康熙年《道州志》载“上洑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势极高峻,洑水出焉”,昔日泷水在这里回旋3里方去,是“泷名二十有四”之一。后来砌有一登岸码头名上埠江,1964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更名为上梧江。上梧江跟宁远接壤,亦是昔日“零(陵)道(县)故道”的必经之地。在那连绵不断的山冲岭坳,一座座古朴精美吊脚楼掩映在翠绿丛中,传承光大着古老浓厚的瑶家文化。(廖文彪)
【相见弯】又名仙家湾、相佳妙、仙家庙、相见庙,昔日“泷名二十有四”、“零(陵)道(县)故道”途中,今双牌水库平湖上梧江瑶族乡境内,上下客船必停之地。清《道州志》载“相见弯,州北七十里,一路皆石壁峭立。至此,山势断而复续,凹中有水流出,势所必由,俯而下亦复仰而上,盘旋弯转,往来者相见可言语,然路隔数里,故谓之相见弯”。有民谣道:相见咫尺互言谈,若要握手需半天,山转水转路亦转,天下难寻相见弯。
相见弯位于半山腰,原本一座很雄峻的山岌,却蓦地被从中一破两瓣,山上数十条细流汇成一条溪沟,河岸上突然断层成数十丈高的悬崖绝壁,流水直扑跌入湍急泷河。自上而下在那“N”形的第一个弯道上耸一方刀削斧劈大岩石,岩石前是一座古庙遗址,不知建于何时、塌弃何时。有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个道士在此修练道法,后来道高功成升仙去了,故名仙家弯;有说古时一个姓相名佳妙的年轻女子在这里烧丹炼汞成仙,后人为纪念她建了这座庙,起名相佳妙;有说这里是神仙来聚会的地方,所以这弯道、巨石、流泉飞瀑是上天点化的,先人起了这座庙,取名仙家庙;有说是这弯道弯得太死太长,对面相见易,握手半天难,故建此庙叫相见庙。孰是孰非?众说纷纭,清末民初改称相见弯。(廖文彪)
【仙家亭】又名甘露泉或相见亭。过了相见弯,下岭来到泷河边的零(陵)道(县)故道,有一座一面靠岩、三面垒石上覆青瓦供行人歇脚休息的凉亭,其名称由上面的弯道和仙家庙引伸而来。清康熙九年(公元1671年)的《永州府志》记载“甘露泉,在麻滩西五里许。有泉出石罅间,仅如一线,涓涓不绝,行人饮而甘之”。清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的《道州志》记载“州北相见弯,官道旁有甘露泉,泉出石罅间,仅如一线,涓涓不绝,味甘”。凉亭内有一眼细流清泉,水从岩石隙缝里流出,终年不竭,味甘甜且凛齿芳颊,名甘露泉,其水用一节竹枧接出,旁边有一个竹箪供盛水喝饮。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离人家最近也有数里之遥,故凡是在这条故道上过往的或者上下相见弯的人们,都会在此凉亭内歇脚休息,并且都会是饮喝饱了这清凉甘甜的甘露泉方才离去。明道州守备张安庆于此刻石曰“仙岩甘露”;明州尹钱大道于此刻石曰“菩提一滴”;明观察使董廷恩作诗于此刻石云“峰峦千万叠,烟火两三家;罕见天边日,相亲鸟共花”。昔日古老的仙家凉亭,已于半个世纪前就沉浸在了双牌水库的百里平湖下,如今的亭子虽仍称仙家凉亭,已是建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红砖平顶,在幽蓝的平湖岸边,每上下客船在此停留。于此休息,但见青山欲滴,碧波荡漾,风儿吹拂,恍若梦境,满目是绿林,平湖机船声,闲时仙亭坐,春光普天明。(廖文彪)
【垂幔滩】昔日泷河“泷名二十有四”之一。山上众多细流汇于相见弯,直扑跌入数十丈高的悬崖入奔腾泷河,果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春夏水势甚大,瀑布散流更是惊险妙绝,有如高挂的帐幕一般,又因是一个滩头,故自古即称垂幔滩。清康熙年九年的《永州府志》记载“垂幔滩,在西南百里,滩枕潇水之岸,峭壁倚空,遥望如帏幔状,故名”;又清康熙《零陵县志》记载“垂幔滩,曹能始名胜志曰:在城南潇水之岸,峭壁倚空,遥望若帷幔状,上有留香洞,泉自石窦喷出,飞瀑如练,不假疏凿,自成曲水之状,过往
者时闻香气馥烈。王元弼名胜记:巨石高悬,峭壁悬崖,欲入天际,有欲堕状,望之若帏幔,列于山前,翠屏开于水面,故以垂幔名滩,滩之水环旋无定,触石成涛,乘舟一过,真若天上坐。陈正谊名胜记云:溯潇流往南,愈拆愈幽,至垂幔滩,潇之胜独绝矣,其滩出两山之间,树影幕青,石容铺翠,岩展深宫,而设床帏者,故有垂幔之名。昔茅鹿门云‘揽仙姬于潇水之上,可望而不可即,为龙门之文言之也’,若于兹滩想之,文思愈进矣”。可见此滩之险之美,名不虚传,是一处绝妙揽胜佳境矣。(廖文彪)
【五龙岩】又名五龙潭、五龙滩、五龙庵、留香洞等,垂幔滩下2里许,其流水源于国有打鼓坪林场瑶山界东麓的单江,流程30多公里至此汇入潇水的泷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的《零陵县志》载“五龙岩,蒋本厚山水纪云:岩体皆纯骨,而无寸肤,峻石拔出,狞猛畏人。岩顶乱石林列,参差起伏,莫可名状。岩口昂然如狻猊张吻,广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测。旁有一穴,复通一岩,峭壁悬崖不可攀。上有一石,复得一小洞,旁又一洞,相连如双环状。筱竹密布,炎日如火,夏月坐此,肌欲生粟矣。王元弼名胜记云:岩纯骨无寸土,多峻石,列岩顶,俱有舞立状,樵木不能。岩容似狻猊张吻,可容数百人。旁有穴复通一岩,岩前峭壁悬崖,咸峙夭末岩之景,更难以笔墨之。岩顶原建有一古庵,以镇龙之用,晨钟暮鼓,过往者无不叩拜,以保平安矣”。此处是一尊大似一座小山的岩石砬子,传说岩石砬子下面是与大海相通的一个无底深渊之洞,洞口有馥郁的香气,洞内是5条蛟龙的巢穴,故称“五龙岩”。相传岩洞里的5条蛟龙兴风作乱,放出浓香迷人魂魄,导致上下泷河的许多船只木簰在此遇害,后来到唐朝时,单江塔山的仙女叶妙善从远处移来了这尊岩石砬子镇龙,又在岩石上建起了这个庵子,招来了10个年轻漂亮的黄花闺女为尼僧,日日晨钟暮鼓念经诵佛,招引过往人众来庵里烧香拜佛,从此5条蛟龙再也无能惹是生非。单江河水在这里入潇水,下跌成一个绿幽幽的大深潭,故亦称“五龙潭”;又因潭的出口是急流险滩,又名“五龙滩”。 (廖文彪)
【画眉山】林江马家村后的一座山,海拔788米,因曾从别处飞来两只凤凰落于此而象画眉鸟,故名。
当地农谚“画眉山戴帽,落雨定有靠”,只要山顶起云雾,这天必定有雨下。相传古时候,宁远的郑一郎、郑二郎两兄弟是地仙,很通晓阳宅阴地,他们的母亲年事高了,就到处要找一块宝地,看中了一个叫天马仙鞍的地方,一打听,原来是舅舅丁刚蔸巴的。两兄弟就来找到舅舅讲,他们在这边找到了事做,但因为没有住的地方,请舅舅同意他们在天马仙鞍打个茅厂住。舅舅家很富有,就大方说你们兄弟想住那住就是了。两兄弟早起了谋心,就说那您老人家得写个字据呀,不然我们兄弟哪敢住呢?是怕今后老表要讲嫌话!丁刚蔸巴就写了个“送”字给俩外甥。两兄弟拿着字据欢喜地回到家告诉母亲:舅舅把天马仙鞍送给他们了,今后郑家要发大财了!母亲顿时明白两个儿子是谋了舅舅家好地,怕娘家吃亏,就把这事告诉了弟弟。丁刚蔸巴听了后悔不已,无奈之下就叫姐姐把那个“送”字偷了来给他。后来郑母死了,两兄弟要把母亲葬在这里,舅舅不准,两兄弟又拿不出字据,一气之下就把母亲装殓入棺放在楼上不管,被蜘蛛网挤挤密密地包了起来。过了一年,舅舅见两个外甥不葬母亲,也不去责怪,就请人下葬,抬到半路上因饿了,大家就去搞饭吃,转来却见放棺的地方垒起了一堆新坟,大群的蚂蚁还在不停地搬土垒坟,舅舅见了也就罢了。后来丁刚蔸巴死了,儿子按他的吩咐葬在天马仙鞍,请两个老表看日子,两兄弟心想你要我得不到,我也让你得不到,告诉老表于某月某日某时辰下葬,坑要下挖7尺深,要把下面的那块石板挖出来才能下葬。当搬开那块石板时,看见下面有9只凤凰鸟,大家手忙脚乱地只打进了两只,那7只飞走了,有两只飞到这座山上,人们看见它们是画眉而不是凤凰,故称画眉山。(廖文彪)
【盐 田】又名咸菜田,在林江罗家村的一片田中传说原出盐,每天出4两,故名。相传因土里出盐禾苗就长不好,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后来的有一天,从远处来了一位阴阳先生,说那田里出盐是因为凤凰屙的屎,这只凤凰的头在宁远的大弯磥,尾巴就在这田土里,如果要想让它不屙屎,必须把这片田侧边的梅竹磥口那条山脉挖断即可。于是男女劳力就去挖那山脉,开始是白天挖了晚上长,后来
就日夜不停地挖它还是长,有人就牵了一条狗来杀了把狗血淋上又钉上大铜钉,这样一挖山脉就断了,人们看见从那里面飞出了两只没有尾巴的凤凰,打这以后就再也不出盐了。但这一来惹两只凤凰恼火了,一天早上财主家正在吃饭,丫环去舀饭时不慎把饭勺子掉到地上,一只狗跑过来叼起饭勺子就往外跑,丫环去追了很远,猛听到后面一声震响,那片田和房子没有了,出现了一片坑,原来是凤凰请犀牛把这里全部沉了下去。不知道过了好多年后,从别地方迁徙来的人他们又在这里开出了田来,但都是很深的烂泥田,如今还是这样,而且有好几丘田根本去不了牛,人去插田都必须小心,据说用竹竿就能戳到屋的瓦片,而这片田的用水,就是从那挖断凤凰尾巴处来的。(廖文彪)
【吃人岩】上梧江枫木山的一条磥,磥里有一个大岩洞。相传在很久以前,岩洞上长着一棵老古树,树身缠着两根大荆藤,岩洞里常有鬼怪爬到树上拦劫路人,掐死之后吸人血,故名。一天,一个很有武功的外地人路过,他不听附近人家的劝阻,独自一人连夜经过岩洞边的古树下,忽然一幅红彤彤的棺材猛地从古树上吊下来横在路上,紧接着一个骨瘦如柴、面目狰狞的鬼怪从棺材里一跃而出,张牙舞爪向他扑来。他一见吓了一跳,顿时毛骨悚然,见势不妙,赶紧抽出宝剑向棺材劈去,那棺材和鬼怪眨眼不见,从那古树上吊下来两条血红的大舌头象带子一样直拖到地上,一条已缠住了他右脚,一条卷住了他左手,他还没来得及动手,身子已被提到了半空中。他想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了,一咬牙、一狠劲,他挥起宝剑狠狠向那“舌子”斩去,随即自己也被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直到第二天上午太阳出来了,他才苏醒过来,看见一条磥的树枝树叶上、柴草刺蓬上到处都是飞溅的血迹,还有一股血水流进了岩洞里去,又见古树上的两根大藤子被斩断正在流血水,原来那鬼怪就是这两根藤子精气而成的。自此“吃人岩”再也不吃人了,从岩洞里流出来一股偌大的清泉,灌溉着下面的40多亩稻田。(廖文彪)
【十万桶】位林江禾山岌村的邓家,有一条小磥冲叫蒋家磥,磥口有一个象大圆桶似的岩石凼窟,上方一条岩石枧,小磥冲的细溪水通过石枧流进这个岩石凼窟,传说这个大圆桶似的岩石凼窟曾装进去
了10万天兵天将,故名。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没有这个石枧、石凼窟的。一天,有个仙人下凡游山玩水来到这里,因天热他口渴了要喝水,可是又没东西舀水,于是用手把那岩石一捏,就出了一条石枧。他喝了水之后又想洗个澡,见没地方,就在石枧下的岩石上砸了一拳,就有了这个石凼窟。由于这个仙人下凡已久,玉帝派了10万天兵天将来抓他回去,但是他还不想回天庭去,见来了众多人马,他就从这个岩石凼窟里钻了进去,那10万天兵天将见了,也跟着钻进去,他们都再没有出来。后来的人们见这个岩石凼窟很深,就约了10来个人上山去割了3天的力藤,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系上一个大石头往这个石凼窟里放,藤子放完了也没到底。因这个象一个大圆桶似的石凼窟里钻进去了10万天兵天将,所以后人称名十万桶。(廖文彪)
【青 春】原名草坪地。1958年公社化时,该村取名青春,象征具有青春活力,力量无穷而名。(周凌志)
【进 宝】此地因有一进宝庙而得其名。今庙已毁。(周凌志)
【新 立】村名,原地名为西潜寺。1958年公社化时,取意为树立新风,树立榜样而名。辖区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2平方公里。(周凌志)
【新田岭】村名,此地有一山岭原为荒土,后来人们在此开了一丘新田而名之。辖区5个村民小组,面积7平方公里。(周凌志)
【福 禄】村名,该村取意“福禄”,象征幸福长帮之意。辖区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1平方公里。(周凌志)
【新田铺】村名,这里原为旱土,后开发新田而名,辖区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平方公里。(周凌志)
【大竹漯】村名,此地方多产楠竹而名,辖区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平方公里。(周凌志)
【坪 漯】村名,此地有一漯较为平坦而名,辖区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周凌志)
【新 华】村名,此村属名华角,1963年改为新华,意为重新建设好该村而名,辖区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平方公里。(周凌志)
【山 峰】村名,此村居住在一山峰漯上而名,辖区5个村民小
组,总面积4.3平方公里。(周凌志)
【蒋家田】村名,以蒋姓住址前有一丘大田而名,辖区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周凌志)
【枫木山】村名,因此地山有多枫木树而名,辖区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平方公里。(周凌志)
【下岭铺】村名,因村子建在一山岭脚下而名,辖区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6平方公里。(周凌志)
【禾山岌】村名,因该地山岌上种过旱禾而名,辖区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平方公里。(周凌志)
【高 枧】村名,枧,引水用2长管,因村后山上架过木枧,引水灌田而名。辖区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平方公里。(周凌志)
【北 源】村名,因该村都处在此山上部而名。辖区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8平方公里。(周凌志)
【罗 家】村名,以罗姓住址而名,辖区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平方公里。(周凌志)
【林 家】村名,以林姓住而名,辖区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周凌志)
【田家洞】村名,1958年公社化时,名大河江,因县内有茶林大河江村,后改为以田姓住址而名,辖区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3平方公里。(周凌志)
【熊 家】村名,以熊姓住址而名,辖区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平方公里。(周凌志)
【马 家】村名,以马姓住址而名,辖区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5平方公里。(周凌志)
【林 江】江名补地名。发源于上梧江瑶族乡林江魁山坳,上游为社江,流经林永,叫林江,下段叫谢江河,总长30公里,因上游河口自然地名而名。(周凌志)
【坪漯河】江名,发源于上梧江瑶族乡福禄村茶斗坪,流经福禄、坪漯、上梧江村,注入潇水,长10公里,因下游河口自然地名而名。(周凌志)
【谢江河】原名麝水(清道是《永州府志》)发源于魁山坳南麓,又名谢江,上接林江,流经江村镇、上梧江瑶族乡新田铺村,注入潇水,长13公里,因下游河口自然地名而名,重要支流有北源、大河江。(周凌志)
【大家漯河】发源于上梧江瑶族乡新立村牌子坳,流经青春村,注入潇水,长12公里,因下游河口自然地名而名。(周凌志)
【甘露泉】县城城南三十里左右,有地名相见湾。清光绪《道州志》记载:“下一里官路旁,有甘露泉,出石缝间,仅如一线,滑滑不绝,味甘,”明 守张安庆刻石曰:“仙岩甘露”,张大道刻曰:“菩提一滴”。过往行人,均以亲品为快。明观察使董廷恩至相见湾口占诗云:“峰峦千万叠,烟火两三永,罕见天边日,相亲鸟共花”。现甘露泉因双牌水库蓄水所淹,浸入水底。(周凌志)
来源:双牌融媒体中心
作者:政协双牌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
编辑:兰莉
本文为双牌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