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牌姓氏考》——袁姓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袁大忠 编辑:兰莉 2021-01-14 11:55:14
—分享—

【姓氏起源】袁氏姓源,帝舜之裔。相传,舜之后裔胡公满第九世孙名诸,字柏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春秋时期世袭陈国上卿。由于爰、袁、辕、猿、楦、湲六字古时通用,后来子孙分别以这六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孙辕告徙河洛(今河南洛阳市)后对长子名政曰:“世后以袁为氏。”此后,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袁姓传承至今。涛涂成为袁姓得姓始祖。东汉初年,定居河南汝南望族袁氏八世孙袁安贵显荣耀,其子孙后代皆为官宦,四世三公,汉和帝封汝南为袁氏食邑。汝南袁氏成为东汉著姓,后裔推崇袁安为一世祖,汝南成为袁氏发源地。随后,袁氏后裔繁衍神州大地。

【沿革分布】经查,双牌境域土籍人口中无袁姓。现有的双牌籍袁姓人口均属明中后期从江西等地迁徙而来的客籍人。元朝末年,统治者腐败,农民揭竿而起,战火连年不断,“人民被蹂躏无余”,致使“湖广地旷人稀”。明代初期,“朝廷下徙民之令,以定湖湘”。明永乐(1403年)至洪熙(1425年)年间,双牌袁姓始祖甲一郎、甲三郎兄弟及宗灵公、政宣公、万十一郎诸公等先后由赣迁湘,“据潇水之滨,把嵛峰之秀,瓜绵瓞衍”。其甲一郎从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泰和县鹅颈大丘徙居今双牌县五里牌镇柏木塘村;甲三郎选居今泷泊镇禄寿村,其子孙又分居今麻江镇湾夫村、上梧江瑶族乡北源村、塘底乡塘底村、天福村、泷泊镇总管庙村等地;宗灵公从江西南昌丰城徙居今泷泊镇佑里村;政宣公从江西瑞州府(今瑞州市)新昌县新安乡徙居东安县邵陵乡,其十一世祖大麒公于1929年移居今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高枧村;万十一郎从江西宜昌选居零陵县氹底乡,其后裔一支于1922年分居今双牌县五里牌镇五里牌村。五位始祖率族众辟疆拓土,立家创业,历经沧桑,繁衍发展,至今已六百多载,其后代子孙先后分居今五里牌、泷泊、塘底、上梧江、麻江、尚仁里、江村7个乡镇的柏木塘、禄寿、总管庙、佑里、双新、塘底、刘家寨、通福、天坪、上北、下坪、清水、北湾、湾夫、高桥、麻江、崔家、花坪、江村等20余村,总人数达5000余人。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65.png

2007年续修的《袁氏族谱》、《袁氏族谱》手抄本世系图

【姓氏文化】

1、班辈

袁氏宗族排班立辈始于唐。双牌各支袁氏自赣迁徙潇水之滨至20世纪30年代,其班次各殊。

禄寿村为:甲乙道永庭,友名知弘文,方正天兴顺,昌应开玉新。

塘底村为:甲七八永宝,名元文嘉一,胜孝正昌仕,忠国朝大道。

北源村为:甲乙道永久,六祖本文庭,大一尚仕昌,国正名永志。

佑里村为:宗永兴付庭,国一登仕忠,文世大荣昌,裕有德良。

柏木塘村为:甲乙丙文世,应春国永尚,村忠绍如成,振玉。

湾夫村为:甲乙道永久,六庭文世昌,国志正大光,明有一新学。

高枧村为:政习金文希,尚思宗士明,大永伯世楚,培养。

1946年,塘底村甲三郎后裔袁大伦、袁国英与明朝中期同时由赣徙居于今双牌境域的甲一郎、甲三郎、宗灵公、政宣公、万十一郎等各支后裔商定“以选零道者始,不妄溯远代”为原则,摒弃各祖各宗之异,传承祖宗一脉之情,以仰承先泽,认祖归宗,团结族众,谋求繁荣,集袁姓族人为一支脉共谱载之。经一年多努力,修成《袁氏族谱》,制定统一班辈:兆瑞克毓庆,炳向羡笃祥,培基期广茂,延祚允贞康。

为继承先辈遗愿,延续族人情谊,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5年10月由大忠、新辅、应广、永高、道科、继新、佑生等族人倡导,各支族老能人相助,于2007年3月完成第一次《袁氏族谱》续修。续修《袁氏族谱》新增班辈:星绵吉雄伟,湘杭普金秋,静远璋和安,海浩仁欣舒。

12.9双牌姓氏考-定稿  配图68.png

2007年《袁氏族谱》源流序

2、家训家诫

族谱中还记载了流源考、族规、家训及众多族人传记,旨在承前启后,为双牌籍袁氏裔孙寻根敬祖提供珍贵族史资料,激励后代缅怀祖先懿德,凝聚族人,和衷共济,共创文明,和谐繁荣,构筑新的平台。

(1)袁姓家训:爱祖国,敬祖宗,孝父母,敬尊长,友兄弟,睦宗族,和乡邻,训子弟,勤事业,崇节俭。

(2)袁姓家诫:远邪恶,遏淫酗,绝赌毒,息争讼,杜口孽,惩凶暴,正嫁娶,鄙游惰,除盗贼。

来源:双牌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袁大忠

编辑:兰莉

本文链接:https://www.spxrmt.com/content/2020/12/15/87032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双牌新闻网首页